新闻资讯
咨询热线
0898-08980898传真:400-023-4588
涉县召开2023年开展小作坊整治提球友会升共筑食品安全防线新闻发布会
球友会涉县县委、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全县食品安全状况整体平稳可控、稳中向好,但食品安全监管任务依然艰巨繁重,存在着不少食品安全隐患,其中,食品小作坊就是食品安全隐患之一。生产设备简陋、环境卫生差、从业人员法治意识淡薄,一直以来都是食品小作坊被人诟病的地方,也是长期以来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现状,切实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自去年7月份起,我局下大力气利用一年时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小作坊整治提升工程。通过靠前帮扶指导、集中学习培训、培树先进典型、集中观摩验收、部门协同发力等手段,使我县食品小作坊行业整体面貌焕然一新,改造提升行动取得了显著效果。目前,全县113家小作坊已全部完成改造提升。现将食品小作坊集中整治提升行动开展情况简要通报如下:
通过实地走访、社会调研,参照国家球友会、省、市级相关小作坊的标准要求,结合我县小作坊的现状、类型及分布情况,对小作坊改造标准进行重新梳理,按照“因行业治宜、因户治宜”的原则,总结归纳了《小作坊改造提升通用标准规范》以及小麦粉、食用油、肉制品、馒头等10种行业类别的小作坊加工规范。《规范》中对经营环境、生产条件、加工流程、产品质量等做了明确严格的规定,使小作坊改造提升有规可依、有矩可循。主动联合各乡镇人民政府服务大厅,向小作坊开办经营者明示开办标准,实地查验小作坊生产加工场所、设施设备、工艺流程、规章制度等建立情况,对不符合要求的食品小作坊现场帮助指导,符合标准提升到位后予以发证,上好食品安全“第一把锁”。
深入调研摸排,全面掌握小作坊数量、产品种类、环境条件、安全状况等基本信息,建立“一户一档”基础档案,并根据摸排情况建立“一户一策”整治提升方案,对部分基础条件比较好、产品质量过硬的食品小作坊,优先整改提升,培育为示范食品小作坊,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对暂未达到提升标准的小作坊,明确具体整改时限和标准,指定专人指导、帮扶、跟进,确保整改提升高标高质高效完成;对生产管理混乱、拒不改造提升的“黑窝点”、“黑作坊”坚决取缔球友会,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小作坊改造中精心打造了12家“样板坊”,通过示范引领效应,带动其他食品小作坊在管理规定、生产操作、环境卫生、品牌打造等方面借鉴学习同行的好经验、好做法,全面激发小作坊蜕变的“原动力”,并成功注册了黍谷香、天铁老冯、琉名斋等5件商标,打造出了一批品质优良、知名度高、市场欢迎的地方特色品牌,助推小作坊整治提质增效。
充分发挥“红黑榜”制度作用,定期把小作坊行业“红榜”、“黑榜”拿出来晒一晒、晾一晾,让大家看看加工环境干净整洁、设施设备齐全、操作规范的“红榜”单位;再对比看看生熟混放、原料就地、墙面乌黑、地板油渍、防尘防蝇防鼠不到位的“黑榜”单位,让“黑榜”红红脸、出出汗,倒逼其改善条件、提档升级。我局还积极联系小作坊主要消费群体所在地的乡镇、社区、村,大力在各居民微信矩阵群转发小作坊“红黑榜”,让“红榜”生意更好、顾客更多,让“黑榜”主动加压、加快提升,真正打通社会共同监督的“最后一公里”。目前,共通过县融媒体、局公众号、各乡镇社区村微信矩阵群发布“红黑榜”14期,涉及44家“红榜”单位、44家“黑榜”单位,“红榜”单位成为食品安全标杆,得到正面宣传深受消费者青睐,经济效益大幅提升,据不完全估计平均月营业收入增幅达10%以上,而“黑榜”单位通过反面曝光形象大打折扣球友会,3家“黑榜”小作坊已被取缔,被迫关门小作坊2家,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优胜劣汰”。
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监管工作群等线上宣传和“集中培训+上门宣传”的线下宣传方式,积极转发不同行业小作坊生产管理标准规范,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的宣传、培训,为小作坊整治提升提供量化指标;同时,定期组织小作坊开展自查自纠,督促其严格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提升经营自律意识、安全生产意识,引导小作坊经营者更加重视依法经营、标准化、规范化生产,带动整个行业规范性经营,促进地方特色食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批批布局合理规范、环境干净整洁的小作坊正在有序实现涅槃重生,成为了食品安全监管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下一步,我局将继续坚持上下联动、内外结合、全民共治机制,持续深入一线指导帮扶,以善作善成、勇于革新的精神,持续深入推进小作坊提升改造工程落地生根,真正将此项工作打造成全县人民放心、满意的“民生工程”。
记者:请问,改造前我县食品小作坊主要存在什么问题?通过我们市场监管局监管整治目前的状况如何?
过去小作坊主要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一是数量多、分布散。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数量多,生产地点分布广,灵活性较强,并且比较分散,而且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二是规模小。大多小作坊是家庭式生产经营模式,工艺简单球友会,生产人员较少,人员流动性大;三是生产条件差。大部分小作坊投资少,生产设备简陋;四是从业人员素质低。小作坊从业人员主要以家庭成员或临时雇工为主,文化水平低,技术力量薄弱,缺乏专业生产知识和正规的培训;五是规范化意识淡薄。大多存在生产原料把关不严,食品添加剂凭感觉添加使用等问题。
小作坊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事情,需要实施常态化管理,持续维持才能将小作坊管理做到规范化、制度化,为此,我局对小作坊采取了体系化管理手段,做到环环相扣:一是严格各类小作坊标准,通过设计规范的小作坊的环境布局、生产流程,让小作坊经营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避免了生熟混放,交叉污染等食品安全隐患,从源头上保证了食品安全;二是强化培训,采取集中和分散培训方式,每年定期对小作坊经营者及食品安全管理员开展食品知识培训,并实施统一的闭卷考试球友会,对成绩不合格的小作坊从业人员继续进行集中脱产培训直至成绩合格,从而提高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三是实施小作坊“红黑榜”发布制度,通过局公众号及涉县融媒每月发布一期“红黑榜”,通过社会监督倒逼小作坊经营者树立 “经营荣辱”观,同时,对列入“黑榜”的小作坊通过责令整改、关门停业、取缔等手段进行整顿规范,使全县的小作坊有了一个整体提升。
感谢2位媒体朋友的提问,感谢3位嘉宾的精彩发布与答问。如果大家还有关心的问题,会后请和涉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办公室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