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咨询热线
0898-08980898传真:400-023-4588
球友会《人民网》蒋建科:我与农业新闻报道三十年
球友会[主持人]:各位网友早上好,欢迎大家收看人民网视频访谈。今天做客我们传媒沙龙的是人民日报社主任记者蒋建科。蒋老师您好。
[主持人]:蒋老师是人民日报社主任记者,教科文部主任编辑,从事农业新闻和农业问题研究已经有30多年了,荣获过中国新闻奖和全国现场短新闻奖两个国家最高新闻奖项,采写过多部内参,其中60篇得到了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批示,可以说是为决策提供了很多科学依据,也对推动很多的重大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前两天,蒋老师刚刚在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会议上被授予了“杰出记者奖”,我们在这里首先祝贺蒋老师获得这个奖项。
[主持人]:据我们了解,您是第一位获得这个国际奖项的中国记者。您是不是能为我们大家介绍一下这个国际奖项呢?
[蒋建科]: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是由世界银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粮农组织等15个国家和国际机构成立的国际机构,相当于国际农科院,或叫世界农科院。成立于1971年,我们国家是1984年加入这个组织,受国务院委托,农业部代表中国政府和它进行合作,农业部授权中国农科院负责日常的事务联络。它每年都会有一个奖叫“科学奖”,科学奖里一共八项,七项都是科学家的,另有一项叫做“国际新闻奖”专门授予记者的。这个记者的评选面向全球所有国家,和国内的一些新闻奖可能有所区别,比如国内的新闻奖是面向中国的,或者是面向行业的。它是面向全球的,这个奖的宗旨是长期报道农业科技新闻,并在消除贫困和饥饿方面作出贡献的记者。要求是长期,而且目标很明确,就是农业科技新闻。它看起来面比较窄。
[主持人]:这个奖项获得很不容易。再次祝贺您。我们觉得这不只是您个人的,应该说获得这样一个国际奖项是我们全国新闻界的一个很大的荣誉。现在,能不能和我们的网友分享一下您的获奖感受呢?
[蒋建科]:主持人说得非常对。其实获得这个获奖不是个人的荣誉,我在获奖感言里已经讲了,它首先是我服务的媒体,人民日报的光荣,也是我们人民网的光荣,其次,刚才你讲的对,也是我们中国新闻界全体记者的光荣。获得这么一个荣誉,说明国际机构对我们中国记者作出的贡献是认可的。这是第一点。
为什么说是人民日报的荣誉呢?我觉得首先是人民日报这么一个好的平台,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好的平台,你是不可能获得这个奖,人民日报的平台权威性高、影响力大,我们是世界十大报纸之一,中国第一大报。同样的稿子,在人民日报发和其他媒体发影响力是不一样的,同时人民日报编委会、社领导坚决贯彻中央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的要求,给我报道农业科技新闻提供了非常好的环境,包括我们教科文部的领导、同事,遇到农业科技新闻方面的事都会安排我去,同事们得到这方面的信息,也会让我去,所以是领导、同事们鼓励、帮助的结果。
第二,现在知识产权很热,我想,知识产权里专利有几种:其中有职务物发明和非职务发明之分,我想我的奖应该相当于职务发明,所谓职务发明,就是利用了单位的各种资源获得的专利。如果是利用自家的资源叫非职务发明。从知识产权来讲,产权这个荣誉归人民日报,不是瞎说,是确实有法律依据的。
还有一个,我有一个感受告诉给新闻界的朋友们,我感受到,我们中国记者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不断地创新,完全可以获得国际奖。我们改革开放已经近30年了,我们其他方面都和国际接轨,我们新闻界也要和国际接轨,尤其在农业领域、科技领域、经济领域,这些新闻有可能获得国际新闻奖。
[主持人]:我们知道,您当初学的是农林专业,您怎么会和新闻结缘,又选择做记者这个行业呢?
[蒋建科]:这个问题非常好。我是西北农大毕业的,很多同学、熟人都说:“你怎么成人民日报记者了?”这里面有许多故事。这个说起来就比较远了,我们简单地说一说。
首先,我之所以和新闻结缘是中央媒体,首都新闻界的老师引导、帮助的结果。刚才你也说了,我学的是农业,我是1982年考上当时叫西北农学院,现在改名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985”学校之一,也是副部级的,当时这个学校面向西北,我家就在附近,所以我考了这个学校,考了这个学校以后,我感觉农民非常需要科技,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讲现代农业技术,新技术、新品种,可是我们家乡的农业技术依然非常落后,所以我想作为一个学生,我要试一试,把技术推广一下,看我能不能做成。后来我想到了写新闻报道。
在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我们班有几个女生,星期天到附近农村去玩,看到一个蔬菜的苗子长出来了,她们说这是什么苗啊?后来有一个同学说,这是什么苗,这不是甘蓝吗?另外一个同学说这是别的菜,种菜的农民就笑着对大学生们说,这不是甘蓝,这是甘蓝的大姐叫菜花。当时我听说这个事情以后,很受触动,我们学农业的,竟然连蔬菜都不认识,农业大学生都不分不清蔬菜的苗子,所以我觉得,我要做科普。
而且,我认为好多成果要出来,就得传播。我们班有30多个同学,老师问,同学们想做什么。当时80年代,我们都想做科学家,因为陈景润的宣传,深入人心。我一想30个人都要做科学家,那我就退居二线吧,我来做“二传手”,来给你们报道,我做科普球友会。于是就开始写稿子。后来我就扶持了一个“万元户”,扶持了这个“万元户”以后,咱们中央媒体,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都去采访我,报道我。
1986年5月19日,人民日报头版有一篇文章叫《当代后稷》,那里面把我写了一小段,所以首先是中央媒体记者报道我,后来问我,愿意不愿意到人民日报工作,专门报道农业科技,我说太好了,兴奋的一夜睡不着觉,所以人民日报的领导,引导帮助我走上新闻岗位。这是一个故事。
[主持人]:可以说您当初的经历是从农业新闻的前台走到了农业新闻的幕后。蒋老师,其实现在很多人都有一个普遍的观点,就认为农业新闻和其他的新闻相比,稍显得枯燥,也有点冷淡。您从事农业新闻已经30多年了,您觉得是这样的吗?是什么的热情和动力让您一直对农业新闻抱有这样的一份热情和坚持呢?
[蒋建科]:现在确实是一个问题。在新闻界,大家也了解,我们农业新闻面临着一些困境,包括国外也是这样。国外的媒体一般追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关于农业,包括华盛顿我也了解了,好多都不愿意做农业,有比较有实力的媒体,留着这样几个农业的版面,以显示自己对农业的关注,因为现在经济快速发展,逐渐工业化,农业的比重在下降,所以农业的新闻有点萎缩。我记得80年代初,大家都在写农业报道。现在确实比较少了。我为什么坚持呢?
我认为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可能会选择不同的道路。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又学的农业,我从小的志向就是改变农业的落后面貌,想当农业科学家。刚才讲了,被报社的领导同志引导到新闻道路上,我一直想把农业的事情做好。这是生活经历决定的。第二,当时人民日报让我过来,实际上我1986年3月已经留校工作了,已经领工资了,那时学校领导不放,说你不能走,已经留校了,领工资了,甚至人事处长开玩笑,说你小子要走,把工资还回来,我说可以,加倍都可以。最后我给学校领导一个诺言,有三条,其中一条,我说我在人民日报一定给母校争光。今天我可以面对我的母校以前的领导、同学,我可以自豪地讲,20多年来,我兑现了我自己的诺言,或者说我没有违背自己的诺言,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还有一个,我经过4年大学的系统训练,我感觉到一个人要取得一点成绩,没有积累是不行的。新闻事业也是如此。我的老师是非常著名昆虫学家,他老人家最后做了很多事,最后从事昆虫研究以后,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这个研究上面,他发现的昆虫新品种有一百多种。还有李振岐院士,他研究小麦锈病,也是多少年不放弃,还有李振声院士他38年研究小麦,今年他获得最高科技奖。从老师的成功经历中,我体会到要做一件事踏踏实实,把所有的精力时间投向一个方面。
还有刚才我们讲,我当时感觉到,农业新闻是有道道,有规律的,用30多年不断寻找它,摸索它,这样使得我坚持下来。
[主持人]:我们在这里球友会,也向您的这些老师们,向他们一直从事农业研究的科学家,表示致敬。坦白地说,很多人对农业新闻的价值不是那么了解和认可,蒋老师能不能给我们大概介绍一下,现在农业新闻关注和传递的到底是哪些方面的信息,关注这些农业新闻的读者群,大概又是什么样的构成?
[蒋建科]:我也做过几个农业部的软科学课题,就是和新闻紧密相关的。现在我了解,其实关注农业新闻,一个是全体公民都在关注,城镇居民怎么关注呢?我想每个居民都要一日三餐,包括我们上夜班的同事,可能吃四顿,还有夜宵,所以大家都在关注食品安全,食品安全这个源头就是农业,现在讲从餐厅到餐桌,是不是喷了剧毒的农药,是不是有新品种,还有人关注,我炒的菜里是不是有转基因的大豆油。农民兄弟就不用讲了,农民兄弟是更关注了,他关注的是我有没有新的品种、新的信息,我能致富,我生产东西能不能卖出去。
我曾经写过一个东西,受到的批示。就是中央电视台七套搞了一个农产品应急销售广告,给民生银行做的,好多农产品卖不出去,他做了广告以后,好多农产品卖出去了,销售了200多亿公斤,光张家口的蔬菜卖了40多亿公斤,否则这些蔬菜卖不出去,农民没有收入,城镇的菜价会上扬的,我觉得新闻起了这样的作用。
[主持人]:现在的农业新闻应该是广义的,包括了我们生活当中密切相关的食品信息。
[蒋建科]:还有平时的养花,这也是和农业有关的,还有家里的宠物,小猫、小狗也是和农业有关的。上次我的一个同事说,他的孩子想考农业科学院,想知道一下什么专业好,我说学宠物专业最好,出来月薪可以达到8000,这是农业的学生在为城镇服务。
[主持人]:现在农业的话题确实变成了一个大的概念。听了蒋老师的介绍,可能对农业不了解的人,现在可能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按照蒋老师的观点来看,您觉得农业新闻记者的前景是不是很光明?
[蒋建科]:应该是很光明的。我已经讲了多少年了,我一直是这个观点,我一直呼吁媒体的同仁从事农业科技报道,我在中国农大给学生讲课,媒体上都有报道,给中国农科院研究生授课的时候讲,我说农业科技新闻前景广阔,中国农大媒体传播系是农业传播系的黄埔军校,我认为前景广阔,为什么,因为这个奖就是一个有力的说明,不仅中国做这个事,国际也在关注这个事。
我补充一点,国际农科院为什么如此重视宣传,如此重视农业,这个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是战后发达国家进行反思,他们反思以后发现,为什么会有战争呢?会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现战争的根源是贫穷和落后造成的,发达国家就觉醒了,说我们专门搞一个机构,给穷人吃饱肚子,给他们研究成果、新技术、新品种,他们只要安稳了,地球就不会有战争,我们的好日子就过着,所以CG的背景,是这么一个很重要的背景。成立以后,他们为什么要颁新闻奖,他想,我这个机构要让发达国家捐款、资助,同时我要把我的技术传播出去,让穷人吃饱肚子,否则你的成果待在实验室里面,穷人享受不到。所以他们的宣传,是从骨子里的重视。
所以他们还有一套完整的新闻制度,在它的CG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的总部每个所都有一个相当于我们的宣传处也好,公关处也好,从事宣传。每个所大概七八个人负责网站,他们的简讯、简报,新闻的发布、记者的联络,领导人出访、科学家出访,他们都要随从,鞍前马后,不光公共宣传,比如穿什么衣服,都要宣传的,所以他们宣传的比咱们的意义更广泛。
所以我回来就跟他们讲,我说我们一定要好好学,国际上都如此重视,你们可以到国际农业磋商组织竞聘新闻官的岗位。不光是国内前景广阔,从国际也是这样。还有,2002年教育部批准了中国农业大学成立了媒体传播系,现在有四五所农业院校也开辟了媒体传播系,这是有力的证据,从我的实践来看,农业非常重要,从事农业新闻报道的记者也能很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主持人]:刚刚听了您的介绍,我明显感觉到,在国际上对农业新闻报道的重视程度是非常高的。您觉得现在目前在我们国家农业新闻报道的内容能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
[蒋建科]:我感觉现在远远不能满足咱们的需要。第一,现在农业学生首先关注的是环境保护。因为我们改革开放20多年来,农村的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我提出农业四位污染防治理论就是讲的这个问题。农业环境被污染以后,大气球友会、土被污染以后,我们的食品安全得不到保障,所以它的根源是在这,所以我觉得首先是这个问题。还有低度农药的使用,这可以说和每个人的生活紧密相关。
第二个就是讲气候变化。现在全球气候变化十分热点。我提出的第二次农业文明,就是靠农业的方式转化二氧化碳,当然包括林业,林业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我们农业把二氧化碳可以转化为生物柴油,就是变废为宝。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对我们环境是不利的,通过农业的方式,可以把它转化为生物柴油,解决国家能源的急需。所以我提出能源农业的概念。我觉得首先应该关注这些方面。
还有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我在农科院跑这么多年,他们好多新技术,在我看来,都是农业科技新闻的宝库,我一个人的力量非常有限,还有各省的农科院,所以我呼吁大家,都把农业科技成果传播到农村。农民最需要这些。还有一个问题,城镇居民也要关注农业行为,比如说养猫、养狗,养花、种草好多人过敏,这个猫怎么喂,这些都需要我们努力,只有农业大学才有这些基础和学科。
[主持人]:您觉得现在咱们国家的农业报道有什么样的特点?或者它还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蒋建科]:我经过20多年探索农业科技新闻的十大基本特征,十大基本特征里面很有意思。实际上我在新闻界工作以后,大家流行“新闻无学”,我听了很不服气,我说40多万从业的这么大一个事业,怎么能没学呢?我就发挥我自己学国农业的优势,我把农业科学和新闻学进行了杂交组合,观察它产生什么变化,后来总结出农业科技新闻十大特征,农业的科学性证明和提升了新闻的学术性。在十大体征里面,我提出有季节性、有区域性、可推广性、可预见性,还有反馈率高,最有意思的就是可推广性。
[蒋建科]:大家知道有的农业新闻是不能推广的,社会新闻不能推广,推广就坏了,你比如说什么地方发生塌方,他一推广就坏了。有的新闻还是靠可预见性的,可预见性就是我跑到农科院,我跑到农业部计划司问问,你们最近设什么课题,它研究有一个科研周期,两三年以后出成果,等两三年以后我不断地跟踪它,等出成果的时候,我对这个成果已经非常了解了,我在写报道的时候,就抢先一步,也符合报社领导提出的抓独家、抓深度。因为我跟过两三年了,别的记者可能就是新闻发布会的时候才到现场,这样他们报道出来的质量肯定不如我的。
刚才讲到这个问题,现在实际上尽管很重视,但是我们也面临很多困境。刚才你也讲了,首先一个问题,就是采访周期比较长。在城里可以一天跑好几个会,下一个乡要跑好几天。第二,现在各个媒体对记者的评价会考评每个人的工作量,这对农业新闻也不利。还有交通也不利,好多地方没有网络,过去没有手机信号。第四,有认可比较困难,同样一篇报道,农业新闻报道要获得认可就非常困难。我获得中国新闻奖也是航天神舟五号杨利伟安全着陆,我在大草原冻了一宿,就获得了中国新闻奖,当然这个也有积累。后来我也说了,农业新闻确实获得认可非常困难,也是我跑了20多年来了,很多人看见这个并没有航天报道这么容易,所以从事农业新闻就要做好这种心理准备。就是要甘坐冷板凳,愿意吃苦。
还有最后一句话,就是沉得住气,我做事就是说,踏踏实实为老百姓做些事情,不是为了单纯地追求这些荣誉,这些奖项。我一直在做事,所以我觉得有志于从事农业科技新闻的学生,就是要做好这几项思想准备。
[主持人]:刚才听了您的介绍,要做一名合格的农业新闻记者,确实要比其他的新闻记者可能需要一份甘于寂寞的心态。您觉得除了执着的热情和甘于寂寞的心态之外,咱们做一个农业新闻记者还需不需要其他特殊的技能。比如专业知识?
[蒋建科]:刚才您讲的非常对。就是说一定需要专业知识。科技日报对我有一篇报道,题目叫做“新闻小蜜蜂专家型农业科技记者”,实际上我也写了一些业务研讨文章,就是努力做专家型农业科技记者。这是顺应新闻发展的规律。我查到资料,在国外,有的《新闻法》就规定,从事农业新闻的记者,必须有农艺师职称,就是学农业,还要从事农业的生产,这样报道农业就没有什么大的问题。报道工业的记者,必须有工程师职称,这是国际上一些新闻法我查到的,还有美国州立大学1905年就农业课程,还有中国农大有传播系,通过这些来看,要求你做专家型记者,而不是我自己想做,这是规律的要求。
还有现在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我们读者的欣赏水平已经大大提高了,你还在靠传统的新闻理念,已经满足不了读者需求。比如股民,他们看到这个报道,相当专业,我不炒股,我都听不懂,农业也是如此,杂交水稻,一般人很难把这个弄明白,我学农业的,我现在还要考虑四五分钟,但是有些农民对杂交水稻就很了解。还有国际上,世界农科院、国际农科院都专门有新闻官,这些人必须对你的研究领域非常了解。所以这是一个读者需求的提高,然后它的专业细分,这是一个趋势,我们必须适应它,与时俱进。我们才能不被时代淘汰。所以要做专家型记者,我理解就是这么一个趋势。否则还有一个问题,你采访的时候,无法和专家对话,专家心里想,你只是一个一般的记者。我现在采访农业科技,我觉得和专家有交流、有一个互动,采访得比较深入,有些专业术语能对上。我跟他采访的时候是用专业术语,但是我写稿子面对读者是用通俗的语言。像外语,你会两种外语,否则的话,你采访起来就比较困难。
而且专家一看,你要是老说外行话,他的兴趣就下来了,或者他不愿意跟你多谈,而且有些专家很忙,有专业知识,你谈起来他很有兴趣,甚至你提出深入的问题,提出科学的建议,方向应该往哪做,他觉得和这个记者采访很有意思,很有收获,他获得了我的信息,他也把他的信息贡献给我,这样我们记者采访起来就比较方便一些。
[主持人]:刚刚您谈到的是和专家交流的时候,有这样一个专业型的特点。但是,农业新闻毕竟面对的是大众,甚至更大一部分的读者群应该是农民,您觉得在写新闻报道的时候,和写其他的新闻报道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或者有什么需要特别注意的,比如角度或者写作手法上?
[蒋建科]:我觉得农业科技新闻也是新闻的一个门类,和其他新闻写作方式有很多共同点球友会,共同点不谈了,就谈谈它的个性和独特的方法。
首先,要有农业味。写出农业的味道来。我记得有一年我写了一个导语,我不是学新闻的,但是写出来是五音不全,但是第二天咱们的老同志用毛笔写“这是一条科技好新闻”,这个老师怎么写的呢,我写的新闻没有时间、没有地点,我说“人生的病可以到医院去就诊,家蓄家禽的病可以到兽医院去,有一天,既不会走路,又不会说话的庄稼发生了病虫害,也应该到庄稼医院就诊了”就是三段话,三个排比句,五个W不全,但是被老同志说是“科技好新闻”,这就很容易理解,人、家蓄、庄稼,实际这个新闻叫“全国兴起建庄稼医院”。这个报道就是很有意思。但是从这个报道中看,农民看了以后很明白,很通俗,科学家看了以后,说你的逻辑很严密,你不仅写了职务医院,还把人、兽医都派生出来,都要有农业味,这很好。还有一定要实用。农业新闻和别的新闻部一样,农民面对生存的压力或者生产的压力,他首先讲这个东西对我有没有用,好看是一个方面,衡量的第一个标准就是有用、实用技术,你可能给我讲了一大堆杂交原理,我是不喜欢听的,为什么?我想听也没有时间,我首先关注的是我今天能不能增收,我有什么技术今天可以很快致富。首先就是实用。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要瞄准农民的需求。我20年回答读者来信是1.5万封,首先,我父母是老师退休了,住在我的家乡,住在村子里面,我经常给他打电话,了解农民需求,这样的话,我写的报道,就是他们的需求。还有一个农业新闻特点,就是短。是豆腐块。农业科技界好多领导专家就开玩笑,说你经常写豆腐块,我说你不能小看豆腐块,豆腐块是最经济最有效的传播方式,虽然是压缩饼干,虽然短,农民看到了,又不占多大的版面,又帮助技术推广。我们媒体推广新技术方面的贡献,在推广初期的贡献,40%、50%,这个贡献多大。你发现小消息,这时候农民都不知道,他可能买一部书,等推广一段以后,农民之间有人际传播,这时媒体效果在下降,但是初期50%的动作影响很大。
[主持人]:我们确实能够认识到农业新闻的重要性。您刚刚提到,现在您提倡的是做一种专家型的记者,我们可以说,您现在既是专家又是记者,因为我们知道,您提出了很多关于农业方面的著作。您觉得做专家和记者,如果把两者分开来说,这两个角色您更喜欢哪一个?
[蒋建科]:刚才我也说了,专家型记者。专家型记者的核心是记者,而不是专家。我觉得要区分开。我觉得现在我最喜欢的是记者,专家是修饰他的。主要业务、主旨是这样的,同时你又具备专家的素养,具备专家的素养不是为了出风头,是为了把报道做好,为了适应发展的要求。这样的话,与专家好对接。现在我们最缺的还是记者。我觉得相比之下,农业最缺的还是农业记者,专家相比记者来讲,最缺的是记者,所以我更喜欢做记者。
[主持人]:我们也都知道,您长期从事农业新闻报道,您不仅是报道,您还曾经带头为农民办了一份科普刊物,叫农家信鸽,当时您是基于什么样的想法做这件事情的?
[蒋建科]:刚才讲了,我对传播很有兴趣,同学之间,有些专业术语也不了解,农民更需要科技。我经常这么比,大学和科研院所是知识的海洋,但是,一墙之隔,相当于水库,水库底下是干枯的禾苗,等待着灌溉,我觉得这种体制可能需要很长时间的改变,我自己相当于一个个人,舀一瓢水,去浇浇这些苗子,后来发现,个人力量有限,一篇一篇报道写,也是有限,所以想自己能不能办一个刊物,把同事们发动起来,组织起来,我的想法得到的党委、校领导和团委的支持,由团委出经费办“农家信鸽”刊物,这个刊物是非常受欢迎,。我组织了100多个同学,把好多老师的技术让同学们写,练习写作。
一方面我根据农民的需求,配套起来。不仅技术,今年的气候,还有农产品价格的预测,同时很重要,还要配合生产资料。不能小看油印刊物,这个刊物一发,我们生产资料卖得都很快,因为农民坐在自己炕头上,他看了技术,看了今年的价格预测情况,然后农业生产资料新品种、农业化肥上哪里买,算好帐,骑上自行车,就去买,所以我觉得这个刊物很全、很有意思,向西北发行1.5万多份,现在不知道这个刊物还办不办。我不了解,反正当时影响非常快。而且我们的“农业信鸽”编辑部被评为九大科技推广先进集体。
[主持人]:蒋老师,我看到您今天带了一本您自己的《农业新闻学》,我听一些做农业报道的同事说过,非常有益,能不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本书的特点?
[蒋建科]:这本书就是把自己20年探索的成果、经验积累起来,就是刚才我讲的,证明我们新闻是有学的。所以我借了一块板,就是农业科学,用农业科学证明我们农业的新闻学。刚才讲的十大农业新闻的基础特征,构建了农业新闻学的基本框架和体系,这是20年的一个成果。
同时,我又提出了对于农业科技新闻的评价体系。这个评级体系很重要,对评价体系我提出同行定性评价,加量化评价。这样鼓励更多的记者投入到农业新闻的事业中。还有有意思的报道,把它收集进来。现在这本书作为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和中国农业大学同学们的参考教材球友会,这样弥补了教材的不足。媒体传播系刚成立以后,这方面的师资莅临比较缺乏,所以中国农业大学希望我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学生们授课,我做好采访的前提下,一般利用晚上或者周末的时间给学生上课,因为我很高兴,现在大学开这门课程,我希望培养一些人才。
[主持人]:您刚刚也说,您更喜爱做一位记者。同时我觉得,作为一个荣获过国内最高新闻奖项,又刚刚获得国际新闻奖项的资深记者,您能不能跟我们谈一下,怎么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
[蒋建科]:我觉得我们新闻界优秀记者非常多,老中青的非常多,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经验和方法。我也非常赞同,我也得向他们学习。我自己的一个观点,我在农大媒体传播系的给学生讲的,就是做好一个记者要进行十大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第一,就是政策理解能力,好多同学问我,干嘛要理解中央政策,我觉得这看起来非常空,但是非常重要,我的好多新闻都是学习中央的文件政策,报社领导的要求,拿着这些东西找新闻,你这个新闻就可能是有一定高度,才能贯彻中央的方针政策,我主持一个课题就是媒体传播对农业政策执行和科技成果转化影响的成果研究,形成8万字的报告,这是首先是对策的理解能力。
第三,组织协调能力。好多学生说,我当记者还要组织协调吗?现在好多活动、好多采访,确实需要协调能力,把各个对象协调组织起来。
第四,创新能力。我经常讲,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所有职业里面没有像新农村这个里面带着“新”字,科学研究都没有讲科学研究创新,所以新闻就一定要新,不断地创新。每时每刻都要创新,才能出新闻,才能出比较大的新闻。
第五,预测能力。刚才我也讲了。我比较高兴,20年前,我预测到的农业科技新闻有规律,但是当时说不清楚,经过20年不断地努力,终于有了一个农业新闻学,这叫这个预测是成功的,大学开媒体传播系了,国际上都有这个机构,当时就是预测,有这个感觉,有这个事,一定会有成果。
第六,演讲能力。好多学生说,我不是领导,嘛需要演讲?你要记住,你有演讲能力,你演讲完以后,对写作能力都会有很好的帮助,包括和别人沟通都会有很好的帮助,这样你说话会有感染力,才可以把被采访对象的心里话挖掘出来。
第七,沟通能力,我们好多同学沟通能力都很强,但是我觉得需要专题的研究。比如我和农民沟通,我不能问他有今年的收入多少,有因为农民不愿意露富,农民害怕好象说他有收入,他不愿意露出很多是这样的心理,这时候就需要怎么沟通,我就是这样做,我说大爷你种了几亩地,你养了几头牛,你是打工,还是做其他的,然后他就说,我说今年收入一万多了,他说你怎么知道。我说我加一加我就知道了。
第八,实际动手能力。刚才讲专家型记者就是要动手,国际新闻法规定,要有农业师职称,要有动手能力,你只有做过了,你才能明白,你听了、说了、写了还不够,还要动手。
第九,策划能力,我认为策划能力非常重要,现在新闻记者是策划的时代,必须具有强的策划能力。
第十,科学研究能力。好多人讲这个和新闻是八杆子打不着。我进报社工作,我发现很多老记者的采访笔记好厚,我觉得这就是新闻的宝库,把它怎么办?需要科学研究,把它的规律、内容提升了。
[蒋建科]:我觉得每次采访,我们和专家一起出差,一起采访,我们写的是一个通讯,一个消息,但是专家写的是一个大的理论文章,或者专著。所以我觉得,科研和新闻采访,花的时间是一样的,投入的经费是一样的,可是我们出的东西太少了,需要我们借鉴科研的理念,把这个事情做大。可能这次领导把报道交了,同时我剩下的一些东西,还要利用。现在我很高兴,我把我的采访笔记充分利用,把粗矿的进行提炼。第一写了新闻,第二写成内参积累下来,第三做课题,第四作为教学,我的采访笔记,就是榨干吃净,充分利用,这样把你媒体的资源充分挖掘出来了。
[主持人]:确实比较精辟。我们觉得蒋老师做了30年的记者,可以说是一个老记者,您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记者的职业规划是怎样的?
[蒋建科]:职业规划,我首先讲,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和爱好。我看到过一些资料,现在只有7%的人有固定的生活和奋斗目标。这个资料我不知道对不对。固定目标定好以后,你自己就看,你的兴趣和爱好和特长是不是和这个东西对接,你的第一特长和你的第一职业对接成功,你成功的可能性大大增强。如果你把自己最弱的一项和第一结合起来,这个组合就不是最佳的。
现在青年学生,他们在择业的时候,我跟他们建议,我说你首先发现自己的特长,包括预测20年以后,世界是什么样子,中国发展是什么样子,那时候什么事,什么新闻比较好,你报道什么新闻,你要有一个积累,你要提前。所以规划应该是这样规划的。这个就比较好。现在我发现好多青年学生,前几年看IT热,就报考IT,过两年说经济热,好多人报考经济。
所以这样的话,可能有很大的盲目性。我认为每个人个性不一样,受的教育生活经历都不一样,所以在生活中冷静思考,冷静思考以后,比如我觉得这个行业现在不是很热,可能20年后就很热了,等20年热的时候,兄弟们都扎过来以后,你在这里已经占领一个山头了,所以需要积累,需要判断准确。
还有,其实人的一生,工作期间,时间和精力非常有限,您经不起折腾,经不起耽误。所以一定要给自己规划好,这样保证你的每一次采访,每一天都不浪费,都积累起来,这样你成功的可能性机率就比别人增加了,规划的事情是很困难的,我跟实习生讲这个问题,他说你看我能做什么,我说对不起,我不是算命先生,你刚来,我对你不了解,我无法给你规划。我就讲了我的体会,需要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做,可能会比较好一些。
[主持人]:谢谢蒋老师今天给我们介绍这么多宝贵的经验,也非常谢谢您来到我们直播现场。也感谢广大网友观看我们今天的视频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