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898-08980898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九游体育 > 新闻资讯

球友会四川三农新闻网-农技

发布时间:2023-07-24 04:52:35

  球友会拼手速!15分钟摘5斤6两花椒 盐源第二届花椒节“花椒采摘能手”冠军出炉

  (记者 陈国盼)7月20日,2023四川花卉(果类)生态旅游节子活动暨盐源第二届花椒节前期活动之一——“花椒采摘能手”评选活动在盐源县卫城镇岔河村举行,近百名盐源县的采椒能手们聚“椒”田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大比拼。“花椒采摘能手”评选活动现场“开始!” 随着主持人的一声令下,选手们挎着竹筐迅速进入“状态”,只见他们手指一掐,一串串颗粒饱满、色泽艳丽的花椒就摘下来了,快速重复着手里的动作,竹筐里的花椒越摘越多。虽然天空下着小雨,但参赛选手依然热情高涨。“我对于今天拿名次很有信心。”盐源第一届花椒节“花椒采摘能手”评选活动冠军何子补对记者说,今年继续参赛他的心情很激动,他觉得“花椒采摘能手”评选活动特别有意义,展现了出了盐源椒农们的风采。经过4轮比赛,最终来自梅雨镇的村民沙阳兵以5斤6两的好成绩夺得盐源第二届花椒节“花椒采摘能手”评选活动冠军,打破了盐源首届花椒节“花椒采摘能手”冠军5斤4两的记录。今年23岁的她还是一名大学生,家里栽种了600棵左右的花椒,能产1万多斤花椒,产值近8万元。获得“花椒采摘能手”评选活动冠军让她非常激动,她认为现在盐源的花椒产业很有“钱”景,大学毕业以后,她也要回家乡种花椒。采摘花椒盐源花椒上市早、清香、味麻,品质卓越。近年来,花椒在盐源县林业产业助推乡村振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了助力当地村民致富的财富果,是盐源县“三果一叶”特色支柱产业之一。盐源县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周德文表示,开展“花椒采摘能手”评选活动,不仅可以增强花椒种植企业、专业组织、种植户等种植优质花椒的信心,提升发展花椒产业的能动性和积极性;还能提高盐源花椒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带动花椒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同时,还能通过评选活动,发现盐源花椒产业发展中的先进典型,引导全县花椒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唐明平“猕猴桃是我县特色水果之一。猕猴桃喜水但怕涝、喜光但怕暴晒,夏季高温天气是制约猕猴桃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近日来,我省大部分地区出现持续高温天气,这对猕猴桃生长很不‘友好’。”7月16日,在仪陇县金城镇大桥农村社区猕猴桃种植基地夏管培训会上,该县农业农村局农艺师邓声彬正在对猕猴桃夏管技术进行培训。他说,猕猴桃夏管,主要是应对热害。仪陇全县大部分猕猴桃产区夏季高温、干旱、强光常同时发生,三者协同作用,严重影响猕猴桃的生长发育。每年的7~8月间,当气温达35℃以上时,猕猴桃叶片受强烈阳光照射5小时即叶缘失绿、褐变发黑。若这样的高温持续两天以上,猕猴桃则表现为叶缘变黑上卷,呈火烧状,也被称为日烧。主 要 危 害一是对叶片的影响。在高温、干旱、强光的共同胁迫下,根系、枝梢生长受到抑制,叶面积变小,叶片易灼伤、叶缘枯萎,甚至整片叶凋落,落叶率有时可达50% ~ 60%,抗性较差的品种在极端干旱时落叶率可超过90%,并影响次年开花结果及树体生长。二是对果实的影响。高温干旱条件下球友会,强光辐射可造成暴露在枝叶外的果实表皮细胞及皮下部分果肉细胞受到伤害,从而形成日灼果。可使果面接触阳光的部分变褐发黑,果皮细胞角质化,从而限制果实的生长。轻者果实阳面受伤变褐,严重影响其外观、内在品质和贮藏性能,大大降低果实的综合品质;重者则严重落果,落果率可达45%以上。特别严重时,果实软腐甚至溃烂。三是对枝干的影响。6~8月,如供水不足,连续高温30℃以上的天气超过 3 天时,猕猴桃的枝条、主干会被晒伤,严重时出现大片纵向褐斑、韧皮部组织坏死,特别严重时可导致整棵植株死亡。应 对 措 施一是科学灌水。果园水分管理极为关键,如若缺水,将对果实及树体造成极大损伤,应根据土壤墒情及时科学灌水。有条件的果园尽可能采用喷灌、滴灌,可降低果园和树体的温度,也可小畦分灌、隔行灌水等,避免大水漫灌、过量浇水造成沤根,避免晴天11~15时高温时段浇水。二是果园生草。这是夏季猕猴桃园热害防控的基本措施,可缓冲上烤下蒸,降低热害。据观察,裸土清耕园在高温临界值35℃条件下,热害发生率是生草园的2倍。三是果园遮阴。遮阳网具有减弱太阳辐射、降低植物周围温度和风速、增加空气湿度、减轻日灼伤害的作用。有条件的果园可以用全园遮阳网搭建,采取避光栽培,防止直射光灼伤果树。遮阴强度一般以遮去自然光照强度的20%~30%为宜。四是合理修剪。针对枝梢量较少的幼龄猕猴桃果树要注意及时“摘心”,促进二次发梢,从而增加架面上的枝条覆盖量,可起到一定的遮阴效果,进一步降低热害发生的机会。五是果实套袋。在高温来临前,提前把树冠外围及西南方向和上部果先行套袋,免遭直射光照射,防止发生果实日灼。六是喷施叶肥。在授粉结束果实坐住后,结合灰霉病、叶斑病和小薪甲等病虫防控,加喷全营养氨基酸叶肥、有机钙肥、磷酸二氢钾等,促进营养平衡供给,加快细胞壁生长,提高树体抗热性。七是间作套种。幼龄初果树提倡间作套种,除了能提高果园前期收益、以园养园外,还能改善园区小气候,避免树行暴露。保持园区湿度,进而提高抗热能力,也是有效措施之一。八是避免中耕(在植株之间锄草、松土)。在夏季施肥、中耕阶段,尽可能采用喷洒施肥的方式,因中耕存在伤根的危险,会诱发热害,若非必要可以选择不除杂草,若需中耕则选择浅耕(深度范围10~15厘米)。九是适当疏果。树体超负荷挂果是猕猴桃日灼病产生的原因之一,尤其是树势不旺、抗性不强的品种,控制挂果量是减少或消除日灼病的有效措施。当果实膨大幅度不大、生长明显缓慢时,应随时进行疏果,减轻负载。

  (记者 王培哲)“一年不管护,竹林下面就要‘打堆堆’,处理起来很头疼。”7月10日,宜宾市兴文县僰王山镇博望村村民王义均正在自家竹林里忙碌,把5年生以上的竹子根系和砍伐竹杆后剩下的竹蔸挖出来,这是保证竹林健康生长的关键一步。近百亩竹林,6人需要用上半个月时间。为解决这类问题,今年,兴文县林业和竹业发展服务中心与科研单位合作,推广小型翻耕设备,将前期粗加工设备引入竹区,并因地制宜探索台地改造模式,为大型机械作业创造通道。省林草局改革与产业发展处相关负责人认为,四川多丘陵、山地,建设“天府森林粮库”,机械化水平至关重要,目前四川正研究分析典型区域的经验做法,安排部署推广措施。应用于竹林间的小型翻耕机并不便宜——3000多元一套,让不少种植户犹豫不决。“主要是因为目前小型翻耕机还没有纳入农机补贴的范围,加之技术层面刚刚起步,所以短期来看价格有所偏高,希望后期能与农业部门加强对接,进一步降低机械价格。”兴文县林业和竹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周永潮告诉记者。范围受限,也是机械化推广的痛点之一。据了解,一台小型翻耕机可以覆盖100余亩竹林,但如果放在开阔的农田,这个数字会提高到400亩。“这是竹区地形条件决定的。”周永潮介绍,目前中心也在与科研单位加强技术沟通,提高机械使用效率。下一步中心计划对接更多科研院校,寻找更多机械化技术方案。不少竹产品加工企业选择将初加工设备放在竹区周边,实现就地采伐、就地粗加工。这种“生产前置”的办法,能够有效降低运输成本。目前,兴文县共“前置”了100余台各类初加工设备,前置生产能力达到5万吨左右,今年全县计划再引进20台全自动初加工设备,将前置生产能力提升到10万吨。这种做法同样面临机械价格较高的现实问题。“一台粗加工设备的价格在30万元左右,很多小规模加工厂望而却步。”周永潮告诉记者,目前这种前置生产的做法主要还是由大型初加工企业或专合社采用,推广到家庭单位的可能性不大。开发小型机械化设备、提高初加工效率的同时,兴文县还在探索对竹区地形进行改造,开辟机械化通道。“具体来说,就是在‘坡面’上开辟‘台面’,为大型机械作业创造条件。”周永潮介绍,目前项目正在筹备阶段,根据初步测算,这种做法可以降低近一半的人力成本。

  四川农村日报讯 王玲 特约通讯员 郭桂花连日来,随着气温的升高和雨水的滋润,广元市利州区三堆镇羊盘村新种的大豆纷纷从地里冒出初叶。村里海松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龙海松每天都会到地里查看大豆长势,及时补苗。“去年按照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试种了 1200亩,收成不错,今年扩大规模,又流转了500亩进行套种。”龙海松乐呵呵地算了一笔增收账:如果单种玉米,亩均产量可达800斤,除开种子、人工费等成本,亩均净收入可达500元;采取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球友会,每亩种植的玉米株数不少、产量持平,但可增加大豆350斤,按照4元1斤的市场价算,净收入有1200元,实现了玉米不减收、多收一季豆的目标。农谚常道:“玉米带大豆,十年九不漏。”虽然大豆玉米套种可提高土地的综合效益,但是山区农业生产依然面临机械化耕作难、年轻劳动力缺乏、种植积极性不高、科学管护不到位等诸多问题。如何解决没人种、种不好的问题?今年以来,利州区邀请农技专家,通过组织网络培训、技术轮训、现场观摩等方式,广泛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培训。同时,全区12个粮食和大豆油料科技服务小分队深入种植推广区进行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有效解决了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种植技术难题,提高了他们的种植积极性。“我们还通过土地‘半托管’‘全托管’两种模式,建立专业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队伍,根据种植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需求,实施‘一条龙’服务,解决好种、管、收等问题。”该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区120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在机械化耕作、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提供了有力保障。今年,利州区已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4.6万亩,比去年增加了0.53万亩。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敏针对稻飞虱暴发时间早、发生范围广、田间危害重的特点,我省各地积极行动,坚持“政府主导、属地管理、联防联控”的工作机制,有力有序推进稻飞虱监测防控,努力打赢稻飞虱等重大病虫害防控硬仗。多种稻飞虱防控喷药方式田间演示。织密织牢责任网“当前水稻正处于孕穗期,个别地方已经暴发稻飞虱,我们统筹行政、技术、群众三方力量,突出预防、群防、统防三个防控,全力打好‘虫口夺粮’阻击战。”广安市植保植检站站长邢艳介绍,该市今年共种植水稻36.5 万亩,截至 7 月 12 日,已累计开展稻飞虱防治35.1万余亩。在达州市,为确保稻飞虱不大面积成灾,全市建立了稻飞虱防控市县乡村“四级”责任制。“对认识不到位、工作开展不力的,在季度‘擂台赛’比武中予以扣分警示并督促整改。”达州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鲜文表示,通过压实责任,严防病虫暴发成灾。德阳市同样建立了“四级”联动的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德阳市农业农村局总畜牧师吴迪介绍,该市在816 个行政村聘用了 1200余人担任专(兼)职病虫害测报人员,严格落实网格化管理,一旦发现,及时开展应急防治。创新应用植保科技全面监测、及时预警是科学防控稻飞虱的基础。在达州市达川区,记者了解到,该区坚持现代测报与传统测报、专业测报与乡村植保员监测、定点监测与大面积普查有机结合,提升监测预警准确性和可靠性。“我们针对非灯诱区监测害虫较难的技术性问题,创新应用远程昆虫测报仪和嫩绿粘虫板简易诱测装置,最早于5月初第一时间掌握了稻飞虱的迁入。”达川区植保植检站副站长曾伟讲道,通过在各乡村植保员监测点成网布设简易装置,开展拉网式监测,第一时间掌握今年稻飞虱始迁早、面广的特点。科学织密监测网的同时,应用技术装备推动稻飞虱防控无死角。在广安区龙台镇德山村,专业植保人员、农户熟练操作着植保无人机、背负式机动/电动喷雾器、感应自动放管打药机。现代化农机装备,大大提升了田间施药作业效率。据了解,我省多地政府部门正筹措资金,采购药剂、器械和服务,全力以赴确保打赢“虫口夺粮”阻击战。致全体种植户的防控技术“明白书”稻飞虱危害隐蔽性强,大量聚集于水稻基部,难以发现。为指导广大种植户及早发现、高效防治,本报邀请到省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彭云良、泸州市植保植检站研究员张志东,解答监测预警和科学用药技术要点。及早监测预警稻飞虱成虫体长约半厘米,幼虫体长1至4毫米,形状像猪身上的虱子,行动像跳蚤。针对稻飞虱趋光性强,且喜趋嫩绿的特性,可采用灯光诱测方法、田间调查盘拍法等监测预警。灯光诱测方法技术要点:诱测灯直径350米范围内无高大建筑物和丛林、路灯等大照明光源,逐日对诱获的稻飞虱成虫总诱获量计数,并区别种类和雌雄,同时记录开灯时的天气状况。田间调查盘拍法技术要点:采用33厘米×45厘米的白搪瓷盘作载体,用水湿润盘内壁。查虫时将盘轻轻插入稻行,下缘紧贴水面稻丛基部,快速拍击植株中、下部,连拍三次,检查记数。此外还可采用远程昆虫性诱测报仪、物联网虫情测报仪等设备,对靶标害虫进行诱集,Al识别害虫种类,可远程实时查看害虫数量,获得害虫暴发曲线图,及时监测预警。科学高效防治水稻拔节孕穗前百丛虫量达到1000头、穗期百丛虫量达到1500头即达到防治指标。盘拍田间调查,可数盘子里的虫子,稻飞虱达到10头就要立即防治。虫口密度较高的地区要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快速扑杀;低密度发生区可充分发挥农田生态系统调节作用,大力推广使用生物制剂。具体而言,可选用化学药剂包括:三氟苯嘧啶、氟啶虫酰胺、吡蚜酮、呋虫胺、噻虫嗪、吡虫啉等。可选用生物药剂包括:苦参碱、香芹酚、球孢白僵菌、金龟子绿僵菌等。药剂用量上,手动(电动)喷雾器需45-60升/亩,背负式机动喷雾器需20-30升/亩,静电喷雾器需15-20升/亩。施药方法上,要抢晴天防治,先田块四周后田块中央,喷在水稻中下部,避开高温施药,防止中暑。成虫量大时,同时喷施水稻中上部。(广安市广安区植保植检站供图)稻飞虱是只什么虫?小暑已过,我省水稻陆续进入拔节孕穗期,同时也是病虫 害 防 控 的 关 键期。连日来,我省广安、达州、德阳、南充多地相继出现稻飞虱虫害。据农业农村厅组织相关专家会商研判,预计我省今年稻飞虱总体偏重发生,存在局部大发生风险。7月下旬全省大部将出现多次降雨过程,有利于稻飞虱迁入和繁殖,进一步增加田间防控的紧迫性、艰巨性。稻飞虱被称为水稻的“头号杀手”,是农业农村部公布的10个一类害虫之一,属远距离迁飞性害虫,具有隐蔽性、暴发性、毁灭性的特点。轻发生就能够造成水稻产量损失10%至 20%,严重时损 失 达 到 40% 至60%,甚至大面积“通火”绝收。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都“这个机器底盘还装着履带!”“后面还有10个喷头,有点像喷水车!”近日,在雅安市汉源县安乐镇安乐村的果园里,一群老人围着一台既能施肥又能喷药的农机议论纷纷。“这是自走式智能履带式喷施机(下文简称“喷施机”),主要用于喷施药物。”四川农业大学机电学院讲师伍志军博士介绍,“通过远程遥控,该喷施机不仅爬坡能力强,还可自动避障。”自走式智能履带式喷施机正在作业。受访者供图直戳当地产业发展痛点“安乐镇是汉源县较早种植黄果柑的地方,也是黄果柑主产地之一,现有黄果柑7000余亩,产量超1500万公斤。”安乐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黄果柑产业基地地势多不平,有坡度,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果树的管理难度。此外,用工难问题同样突出。以安乐村为例,95%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在村里的老人是种植和管理果园的主要劳动力。在四川农业大学机电学院院长许丽佳教授看来,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适宜柑橘果树生长,但由于柑橘果树多在丘陵山地种植,日常管理受到了很大限制。柑橘果园的喷药治病防虫是一项日常性工作,人工方式喷洒农药,费时费力,且会对工作人员的健康造成极大影响。“目前传统果园农药喷施机种类稀缺,且现有机器缺乏对不同大小果树的适应性,导致喷药质量差,农药利用率低,病虫害防治效果不佳。”许丽佳表示,为了适应农业劳动力减少、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各种农业机械技术正在迅速发展。其中,由四川农业大学机电学院研发的喷施机正是代表之一。喷施机的效果和优势如何?“这款喷施机每小时能作业5亩以上,与人工相比效率大幅提升。”四川农业大学机电学院副教授王玉超告诉记者,该喷施机采用履带式底盘,搭载双目摄像头进行图像识别,结合静电喷雾技术,能较好应对果园复杂地形的精量喷施任务。回顾这台喷施机的诞生,许丽佳告诉记者,“该喷施机由团队在今年初研发推出,最早在成都天府新区见山农场开始示范。这次借着雅安市市地合作项目示范的机会,一方面希望可以检验喷施机的性能;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和农户沟通,以便进一步改进喷施机,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未来,我们将继续致力于农业机械研发和配套技术创新,以此提高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许丽佳表示,学院将持续开展技术创新和合作,不断探索研发适合四川农业生产特点的农用机具,助力提升四川农业现代化水平。

  四川农村日报讯 梁潇文 特约通讯员 翁光建眼下,正是葡萄成熟的季节。在眉山市彭山区公义镇的四川果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大棚里,葡萄架上已挂满了硕大饱满的葡萄。得益于智能化管理,葡萄长势喜人、口感俱佳,实现了数量质量“双提升”。7月3日清晨,气温还未上升,正是给葡萄浇水的时候,但500亩的大棚里却只有6个工人在葡萄藤间穿梭。难道一上午的时间,仅凭6人之力就能把葡萄藤全部浇一遍水?“虽然表面看似风平浪静,但在泥土之下却是暗藏玄机。”四川果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周家非笑着说。原来,每株葡萄藤下都分布有黑乎乎的管道和密密麻麻的出水口,通过滴灌的方式,就能轻松让葡萄藤“喝”饱水。只见周家非拿出手机,动动指尖,启动了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进行滴灌。“这个系统主要是通过手机App进行远程监测和控制,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升了工作效率。现在,我们每天早上和晚上,在手机上各操作一次,就能够满足葡萄园每天的水肥需求,提升葡萄品质。”周家非说。果园的智能化设备可不止水肥系统。要想葡萄长得又大又甜,不仅要“吃饱”“喝足”,还要“住得”凉快干爽。“虽然葡萄相对其他水果更耐热,但如果生长期温度高于40℃,会对葡萄造成伤害。正午阳光直射,葡萄棚内温度之高可想而知。这时,棚内气温监测系统就发挥作用了。”周家非介绍,当探头监测到葡萄棚内气温过高,棚顶“天膜”就会自动卷起,像是为葡萄开启了一扇“天窗”,加强棚内通风换气。同时,垂近地面30厘米的喷头会旋转喷出水雾,水分不仅不沾染果子,还能有效帮助降低棚内气温。棚顶有“天膜”,地面有“地膜”,水肥六根管,数据实时测……笔者环顾棚内发现,实时监控摄像头、农事指标高精度传感器、滴灌设备等设施,已经成为葡萄棚标准配置。据了解,四川果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500亩葡萄园被划分为了两块种植区域,两片果园分别由3人负责日常管理。可以说,有了智能化管理系统,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这一大片葡萄园仅需6人就可轻松打理。当然,现代农业科技的运用不只是降低人力成本那么简单。作为面向市场的农产品,果品质量才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提升葡萄的质量,果园采用网格化管理,每一株葡萄都是一个网格,通过严格控制水肥比例与挂果数量,来提升果实的质量与风味。这里的葡萄色味俱佳,价格也是普通葡萄的几倍。周家非说,目前,葡萄园已经提前迎来收获季,预计陆续产出葡萄2000万斤。这些高科技种植出来的葡萄,非常受高端市场欢迎。特别是这几年的新品种“阳光玫瑰”,因为皮薄肉多、汁水丰富而走俏,每斤价格近30元。去年采摘期,每亩产值近9万元。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金泉 文/图7月7日,在峨眉山市召开的国际山地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第一届理事会上,现场展示了一种小水果——淡黄色的果皮,看起来像桂圆、银杏或者儿时常吃的盅盅枣儿(学名:南酸枣),有独特的芳香,吃起来酸酸甜甜。记者拍图发了朋友圈,让大家“猜猜看”,竟引来众多“圈友”的兴趣。有的猜“是不是小时候吃的盅盅枣儿”“是不是就是酸枣”,还有“圈友”大胆猜测“猕猴桃”。一些见多识广的“圈友”还是猜出了它是热带水果黄皮,大谈体会“酸得很”。一些吃货们还关心这个黄皮是否来自广西、广东,也有“圈友”满腹疑问:“四川也有黄皮?哪里的,好吃不?”黄皮其实,这些展示的黄皮正是出自四川,是攀枝花市农林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热带团队于近年引种的,目前已取得了成功。据了解,黄皮属芸香科黄皮属乔木植物,原产于我国南部,在世界热带及亚热带地区间都有引种。黄皮得名与其果皮颜色有关,其果实的皮初长成时为深绿色,成熟后变成黄色,故名黄皮。黄皮成熟上市时间紧跟荔枝,每年7月成熟,吃起来酸酸甜甜,可直接食用或榨汁、烧菜、制作果脯。黄皮具较高药用价值,能帮助消化,在我国南方也有“饥食荔枝,饱食黄皮”的形象描述。记者查阅了某购物网站,发现当前正是黄皮热卖时节,其售价大多在3.6-9.7元/斤,也有每斤售价达10余元的。“黄皮是亚热带水果,攀枝花的气候条件适合种植黄皮。早在20多年前,我们的科研人员就零星地从南方地区带了几株种在山上,表现还不错。”攀枝花市农林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热带团队高级农艺师吴健华说,“为了优化攀枝花水果产业结构,培育新型水果产业,作为科研单位必须走在前面。从2015年开始,我们筹建了热带、亚热带水果引种园,陆续引进了120多个热带、亚热带特色水果品种,其中就有黄皮的几个品种。”吴健华介绍,团队从广东等地引种的黄皮于2016年春季在试验基地定植了接近1亩地,品种有酸味较重的有籽黄皮、甜酸适中的无籽黄皮;从果形外观分为圆形、椭圆形、鸡心形黄皮。几年下来,适应性表现都还不错,一是树势旺盛,叶片墨绿漂亮(这意味着可作风景树),二是单株产量达几十斤至 100 多斤。现在正是黄皮成熟上市的季节,但在攀枝花的市场上看不到,“我们引种的黄皮,主要用于试验数据测试、收集,为下一步向广大适宜区域推广示范做准备。”吴健华认为,根据定植时树苗的大小,黄皮可在3—5年投产。而且,黄皮对土壤要求不高,管理也粗放,病虫害较少,易于栽植。而黄皮的口感与品种和肥水管理有关,一般有籽的偏酸,无籽的以及肥水管理得好的酸甜适中。“目前,通过我们的引种示范,黄皮已经可以在攀枝花推广了。”吴健华说,“但要让老百姓接受还有一个过程。毕竟,一种产业的形成需要几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像芒果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在攀枝花已经成规模了,商贩直接到田里就把芒果收走了,老百姓不需再跑市场。我们曾将引种成功的油梨(牛油果)、释迦果向老百姓推广,也是接受得比较慢。不过,也有那些喜欢接受新鲜事物的、喜欢新品种的农户,黄皮将通过他们的示范种植来向老百姓逐步推广。”

  (李若菡 记者 常艰)眼下正值水稻田间管护关键时期,连日来,眉山市青神县广大农户抢抓有利农时,加强水稻的水、肥、病虫害等田间管理,确保水稻丰产丰收。近日,在青神县青竹街道白塔村,放眼望去,稻田披上了绿装,郁郁葱葱。稻田边,无人机平稳起飞,在稻田上空来回作业,进行病虫害防治和施肥。无人机高效助力,既提高了管护效率,又降低了生产成本,让智能科技为水稻丰收赋能,使“稻花香里说丰年”触手可及。白塔村2组种植户何大刚告诉记者:“我种了300多亩水稻,在8月中旬就可以收割。这两天主要是管理病虫害,技术人员也会下乡给我们指导用无人机施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以前10个人要一两天才能完成,现在两个人一上午就可以搞定。”据了解,通过采取植保无人机加强田间管理等一系列管护措施,目前这片水稻的病虫害防治效果明显。县农业农村局农艺师陈宏毅说:“近期我们重点做好水稻中后期田间管理,通过微信群下发一些技术资料,做好后期管理,把好粮食增产的最后一关。”近年来,青神县紧盯粮食安全这根主线,围绕全年粮食生产目标,进一步强化科技赋能,普及推广机械播种、自动插秧、无人机施肥、无人机病虫害防治以及机械化收割等科技化种植手段,切实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真正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到位,为实现农业质与量的高速蜕变和保障全县粮食生产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袁宇君“老师,你帮我看看这个寄生虫还能治吗?”“为什么我家的小牛总是拉肚子呢?”“牦牛咳嗽有特效药吗?”盛夏时节,川西高原畜禽又迎来病虫害防治关键期。针对牧民们头疼的问题,6 月 26日至 30 日,“科技下乡万里行”牦牛产业技术服务团72团赴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九龙县开展现场培训和技术指导等工作。“牦牛身体最瘦弱、草场上牧草最短缺的冷季,要让牦牛补充足够的营养,并保证充足的卧息时间;到了育肥期,要掌握好育肥饲料的比例……”在海拔4200米的雅江县麻郎措镇巴德村,首席专家、西南民族大学畜牧兽医学院教授王利,西南民族大学副教授陈仕勇,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谢荣清,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魏勇、副研究员叶勇刚等团队专家围绕牦牛冬季补饲、育肥技术、牦牛主要疾病防控、高原牧草种植方法等,对宏达牦牛专业养殖合作社70多户牧民开展了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专家团队还先后到雅江县八角楼乡、祝桑乡,九龙县汤古镇,九龙牦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九龙牦牛工程研发中心等地以及牧民家里开展实地调研培训。为详细解答牦牛养殖安全生产及牧区草场管理、畜牧业发展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专家服务团队在九龙县开展了《牦牛产业与健康养殖技术》培训。针对牧民们遇到的种养问题,专家团队进行了细致耐心的讲解和指导,并且指出牧民在牦牛养殖过程中一定要加强防疫意识,做好共患病的防范,同时,保护牧草和生态环境。不少牧民收到了团队赠送的牦牛疾病防控技术手册、常用抗生素长效土霉素、防治腹泻的中药和牦牛用多种疫苗。“建议九龙县充分利用国家支持牦牛产业集群建设的契机,从良繁体系建设、科学养殖、科技服务、农牧融合等方面开展科技创新。”王利提到,当地应结合已有的扎实产业基础,进行规范化、科学化、数智化、现代化拓展,促进九龙牦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金泉 文/图夏日炎炎,正当各类夜蛾类害虫危害大田农作物之时,它们的天敌——夜蛾黑卵蜂“从天而降”,这些仅针尖大小的生物专门寻找夜蛾类害虫的卵块产卵寄生,最终将夜蛾类害虫消灭在“萌芽”状态。6月29日,在剑阁县汉阳镇灯煌村举行的广元市烟叶植保暨绿色防控技术培训现场,研究团队就我省率先在国内室内规模繁育夜蛾黑卵蜂投放到大田生产、消灭害虫、助农增产增收的探索进行了展示,令业界大开眼界。夜蛾黑卵蜂寄生草地贪夜蛾卵(百倍放大)。夜蛾黑卵蜂治虫效果好当天,在剑阁县汉阳镇灯煌村的一片烟田,一个个盛有夜蛾黑卵蜂卵块的小球统统被装进了一架植保无人机,随后,植保无人机腾空而起,在烟田上空盘旋飞舞、示范性地投放小球。这些投放到烟田核心区域的夜蛾黑卵蜂卵块不久后将破壳而出,化成成千上万的成蜂,向烟田及四周扩散,专门寻找危害烟田的烟青虫、斜纹夜蛾等害虫卵块“各个击破”。据了解,夜蛾黑卵蜂是夜蛾类害虫的主要天敌昆虫,主要防控玉米和高粱地中的草地贪夜蛾以及黏虫、蔬菜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和烟青虫、棉铃虫、小地老虎等夜蛾科害虫。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经济作物害虫防控研究团队于去年开始在成都、攀枝花、广元的蔬菜田、玉米地、烟田以及西双版纳、贵州的玉米种植区开展了投放夜蛾黑卵蜂的示范试验,今年,在广元和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烟田进行大规模示范,示范面积达4万亩。结果显示,夜蛾黑卵蜂对夜蛾科害虫的卵寄生率达90%以上,防治效果达95%以上,可减少使用化学农药2—3次/年,减量达40%以上,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有关技术人员介绍,种植户每亩只需花三四十元成本投放夜蛾黑卵蜂,就可消灭多种害虫。每亩只需投放1个装有500枚夜蛾黑卵蜂卵的小球,即可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且小球还可自然降解。人工投放或无人机投放均可,无人机投放相较人工更为精准。刘昌华在展示实验室培育的草地贪夜蛾。刘昌华供图规模育虫实现规模育蜂夜蛾黑卵蜂在我省能实现规模生产规模投放,得益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在国内率先突破了夜蛾黑卵蜂寄主草地贪夜蛾在实验室的规模饲养难题,从而实现了夜蛾黑卵蜂的产业化繁育。原来,夜蛾类害虫具有杂食性、暴食性和防控难的特点,昼伏夜出“见绿就吃”,对蔬菜、玉米、水稻等粮经作物的危害尤大,夜蛾类害虫还对化学农药具有较强抗性。夜蛾类害虫又俗称“夜盗虫”,夜蛾黑卵蜂则是它的主要天敌。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研究员刘昌华介绍,实际上,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了夜蛾黑卵蜂的繁育研发,但关键的问题是找不到合适的饲养寄主,导致近30年来一直无法实现人工规模化繁育。转机来自于2019年,草地贪夜蛾进入四川玉米产区,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利用省应急重大项目“草地贪夜蛾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资金,研发出了人工饲料配方,突破了草地贪夜蛾的室内人工规模化饲养瓶颈,进而实现规模繁育夜蛾黑卵蜂“以虫治虫”。“关键就要解决吃什么的问题,以什么作为夜蛾黑卵蜂的口粮,那当然是夜蛾科害虫。”刘昌华研究员介绍,可是,大多夜蛾科害虫幼虫容易染病,成活率不高,再加上饲料配方不合理、营养不均衡、饲养方法不当等原因,规模饲养均未成功;比较理想的是培育草地贪夜蛾,不过草地贪夜蛾又容易“自相残杀”,在实验室只能单管饲养,每个离心管只能养1只、用玉米叶来养,成本很高、费时费力、无法规模饲养。“2019 年以来我们就在逐步研发、优化草地贪夜蛾的饲料,到去年5月终于在国内率先成功研发出了草地贪夜蛾的配方饲料。吃了这种像果冻一样的人工饲料,草地贪夜蛾就实现了群养,再也不会‘自相残杀’了。”刘昌华说,“在实验室,一个30厘米×22厘米×3厘米的饲养盒就可养100多条草地贪夜蛾。光是20平方厘米的繁育单元,1个月培育的量,就可供2万亩大田使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党委书记刘旭研究员表示,目前该所正积极促进人工规模繁育夜蛾黑卵蜂科研成果的转化,下一步将在蔬菜、玉米、水稻、大豆、烟草等粮经作物中大面积推广应用,真正实现为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贡献植保技术力量。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左杉 刘佳“不再依赖纸质账本,我们的农本调查工作完全变了。”7月4日,彭州市九尺镇天宝村农调户段建付,刚忙完菜园里的农活,闲暇之余,他掏出手机,仔细地录入近段时间的种子、农药、化肥等投入成本。与段建付的菜园子相隔70公里之外的成都市成本调查监审局办公室里,电视屏幕上详尽地显示了农调户录入的数据,以及数据背后的农产品成本解析。“不仅我们能看到,区县农调大数据系统也能够及时掌握和反馈这些农业成本数据。”成都市成本调查监审局局长王旭告诉记者。从纸端到指端,看似不起眼的数据调查方式变化的背后,是发生在成都市农产品成本调查系统的一次“数据”创新与变革。卫星遥感观测农产品成本趋势从2022年初开始,92户农调户,在成都市成本调查监审系统的指导下,有计划、分步骤地安装使用了一款名为“农本调查大数据系统”的手机程序。这是一款什么样的神器?据了解,从 2019 年开始,成都市成本调查监审局与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合作,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发并推出了农本调查大数据系统,整合了农本调查和成本监审工作。通过卫星获取的数据,如何判断农本调查情况呢?“基于卫星遥感监测到的全市成本调查数据,我们可以对每一个调查的农产品价格、成本进行评估。通过对农产品不同产业环节价格数据进行挖掘、建模,包括价格指数变化模型、价格预测模型、农产品成交量历史变化模型、农产品价格波动拟合预测象限模型等,描绘不同农产品的价格周期、辅助业务决策,更及时更准确地进行价格监测预警。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目前整体农产品价格走势还是趋稳的。”在成本局会议室里,王旭一边操作系统,一边给记者解释。大数据系统破解“数据滞后”为什么成都市要花费4年时间,建立这样一套大数据系统?在农业生产中,农产品成本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几乎每年都会出现,根据农业大数据,就能提前作出预判,并及时组织力量收购、调度、销售,以减少农民的损失。但这一切都要求数据的上报汇总更加及时、分析更加科学精准。所以,农产品成本调查应该顺应信息化趋势,更多利用现代化技术推进调查全流程的信息化。“过去农本调查主要依靠农调户用纸笔记录而来,数据的‘滞后性’严重阻碍着农本数据的及时分析应用。”王旭说。传统“层层上报”的模式,虽然确保了数据真实可靠,但农产品成本统计结果只能等到农事生产活动完了才能计算成本。这样做最大的弊端就是时效性太差,使得成本核算滞后于实时演变的经济发展形势。随着时代的进步,决策讲究科学时效。“农业领域当下发生了什么事情,需要我们及时了解、及时分析、及时研判并制定科学的决策。”王旭表示。据了解,通过现代化技术应用,大数据系统将实现农调户有效管理,保证数据及时科学有效,实现了三个创新:一是过去成本变为现在成本、未来成本;二是平面成本变为空间成本、立体成本;三是系统从单一调查到综合系统。让数据“飞”得更准更稳2022年8月24日,双流区农户陈仕远出售中籼稻,收入3817.5元。相关数据录入大数据系统以后,不仅能实现及时共享,还能在系统的智能分析页面,看到利润变化趋势,精准预测分析行情。“除了有纸化到无纸化,更为关键的是,大数据系统实现了农调数据从人工分析到智能分析。”王旭说,“以陈仕远为例,数据汇总之后,我们经过大数据分析,发现2022年中籼稻成本几乎不变,但是利润微增,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让农本调查从后知后觉到先知先觉。”当然,大数据系统的“神奇之处”还不止这些。“农业现代化,需要管理与人才的现代化,农本调查更加科学高效,能有效增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王旭透露,下一步成都市成本调查监审局将依托大数据系统,重点开发价格工具,称量菜篮子成本几何,称量猪肉成本价格里“水分”有多少,力争把农调户培养为乡村振兴带头人,为乡村人才振兴赋能。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袁宇君 刘佳近日,四川夏大豆播种工作基本结束。正值夏大豆苗期与春大豆花荚期田间管理关键期,种植户们到底应该怎么管?7月5日,记者连线四川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教授雍太文了解到,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南方高产栽培岗位通过对眉山仁寿县,遂宁安居区、射洪市,南充南部县,自贡荣县、富顺县等大豆主产区实地调查与线上了解,调研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间长势,形成如下技术意见。带状套作夏大豆田间管理第一,间苗补种。对人工播种的大豆实施间苗,窝留双株,个别窝距较大(超过24厘米)地块窝留3株,确保株距8—10厘米;对机播产生断垄地块进行雨后补种,确保亩有效株数7500—9000株。第二,降高控旺。对带状套作大豆在2-3个复叶时,根据节间伸长情况每亩喷施5%烯效唑可湿性粉剂10—20克或30%多唑甲哌鎓15—20克人工喷施,根据田间株高伸长情况在大豆分枝期前后(4—5片复叶)再喷施一次,喷施时可添加氨基酸水溶肥促进壮根(如国光壮多);初花期则亩用30%多唑甲哌鎓30克,无人机喷施一次。第三,玉米压叶去雄。对玉米长势较旺的地块(玉米叶片横向生长超过大豆边行或玉米叶片相互交替),对玉米除棒三叶外的其它叶片进行按压,减轻对大豆的光照遮挡;对个别玉米长势特旺(株高2.8米以上)田块可进行人工去除雄穗(棒三叶以上部位)。第四,苗期病虫害防治。加强对豆秆黑潜蝇、红蜘蛛、蚜虫及根腐病、白娟病等病虫害的监测与防治,可在大豆分枝期前后结合调节剂控高,利用杀虫剂、杀菌剂与微肥进行“套餐”式综合防治,如“2.5%高效氯氟氰菊酯+12%甲维虫螨腈+ 10%已唑醇+ 5%烯效唑+壮多”五合一统防一次。第五,提苗促壮。玉米收获后,及时对套作大豆实施提苗促壮,建议无人机或人工喷施叶面肥和调节剂,如8%胺鲜酯+98%磷酸二氢钾+氨基酸叶面肥等,对于大豆植株较弱地块可在雨后撒施2—3公斤尿素。第六,化学除草。大豆苗后田间杂草,用25%氟磺胺草醚水剂80—100克/亩或10%精喹禾灵乳油+25%氟磺胺草醚(20毫升+20克型)1套/亩。带状间作春大豆田间管理第一,控旺防倒。对尚处于大豆初花期的带状间作田块,可亩用30%多唑甲哌鎓30克,无人机喷施控旺。第二,追施化肥或叶面肥。针对前期玉米带施肥不足长势较弱的地块,应及时追施穗肥(大喇叭口肥),亩施尿素15—20公斤,或喷施具有含氮功能的腐植酸叶面肥(如意菲乐250—300毫升/亩),待玉米灌浆或大豆鼓粒期再喷施一次;对大豆则采取开花期、结荚期、鼓粒期喷施氨基酸叶面肥与98%磷酸二氢钾。第三,统防病虫。针对当地主要荚(穗)部病虫危害,采用广谱、高效、低毒杀虫剂和针对性杀菌剂等进行统一防治,斜纹夜蛾、高隆象、点蜂缘蝽等大豆花荚期常见的害虫可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12%甲维·虫螨腈或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康宽)兑水防治,草地贪夜蛾可用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等化学农药在幼虫低龄期实施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对分散发生区实施重点挑治和点杀点治。注意“杀虫剂、杀菌剂、增效剂、叶面肥、调节剂”五位一体“一喷多防”,实施规模化统防统治。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李晓霞近日,在岳池县现代农业粮油园区内,蔬菜种植业主李文的基地里笑语不断,工人们正在采摘丝瓜和青椒。这是一片丝瓜和青椒套作的菜地,一块土地,两种作物,两种收入,使土地得到最大利用。李文告诉笔者,他共在粮油园区内种植蔬菜 700亩,其中曾拱桥村这一片有200多亩,像这种丝瓜青椒套作的只有30多亩。他算了一笔账,到目前为止每亩丝瓜产量已经达到6000斤,但是周期很长,至少要卖到10月底。丝瓜价格从最初的2.2元每斤降到现在四五角一斤,青椒价格也从最初的1.2元每斤降到现在的七八角一斤。价格低,但胜在采收期长,算下来收益还是不错。除了业主有不少的收入,这片土地上的农户也有各自的收益。土地年租金是400斤稻谷,按当年市场价折算有500元左右;有劳动能力的打工赚取收入,干一天有50元。

  四川农村日报讯 罗青山 唐永军 特约通讯员 廖小兵近日,笔者在广安市广安区花桥镇竹林村周晓林稻虾家庭农场高标准农田边上,看见工人们正在已经栽满水稻的田坎上紧锣密鼓地打窝,栽种油葵。据业主周晓林介绍,因为稻田田埂比较宽,所以他组织工人在田坎以及道路两旁、附近的空地,全部种植了油葵,以提高经济价值,力争实现“一田三用,一地三收”。今年以来,花桥镇因地制宜探索“一地多用、一地多产”立体种养模式,打造集约、高效的生态循环产业链,最大限度提高土地使用率,努力把“天府粮仓”装得更满。周晓林的稻虾家庭农场就是其中的代表。据了解,周晓林承包的田块都属于高标准建设的稻虾田,里面不仅栽种了水稻,还养殖了龙虾。眼下,第一批龙虾上市销售已接近尾声,第二批龙虾长势良好。“今年总共投放虾苗12000多斤,这一季产虾接近4万斤,产值大概有60多万元,同时种植水稻。今年我们全是采用的机插秧,每亩产值大概在1000斤干谷以上。”周晓林高兴地说,今年的收入有望再上台阶。对于如何更好地经营土地,在花桥镇的积极鼓励下,周晓林也有了新的探索。“油葵花期时间长,大概一个月左右,8月份我们收小龙虾的时候,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赏花、垂钓小龙虾。”在他看来,因为油葵花期较长,且花期与第二批小龙虾收获的时间重合球友会,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为广大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还可以达到增产增收的好效果。有限的土地资源经过周晓林的合理高效利用,达到了一块田、连三收的效果,让每一亩土地都变成丰收的沃土。据花桥镇党委书记李林森介绍,该镇共有高标准农田26000亩,其中稻虾、稻鱼5000亩,在发展田坎经济作物中,种植油葵1000亩。“下一步,花桥镇将在稻虾养殖基地上,大面积推广一地多用,鼓励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实施规模化、精细化养殖管理,提高土地种养效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李正勇 文/图你有没有想过,把瓜果种植在楼宇里,把农场搬进城市去?在成都,有一栋小楼正在开展科研实验,让上述梦想照进现实。这栋小楼位于成都市双流区彭镇新安社区,它是一个空中菜园,一个立体农场,一个把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在一起的未来建筑新模式。6月29日,这栋小楼吸引了中国首届直销行业高质量发展暨助力乡村振兴圆桌会议的代表们,他们走进小楼和小楼附近配套的农场一探究竟,亲身感受其神奇之处,现场体会学习这种农业循环模式带来的全新理念。蔬菜上楼。农场全融合生态生产生活共享走进新安社区,一栋四面透着绿色植物的楼宇出现在眼前。院门两侧的木刻楹联上,“生态生产生活生生不息,天和地和人和万世疆和”格外醒目,横批“三生永和”揭示了这里的科研主题——“三生永和楼宇循环农业系统”模式。在项目负责人谷兵带领下,记者首先来到小楼附近和“楼宇循环农业系统”遥相呼应的生态农场,绿油油的稻田里,几只白鹭正翩翩起舞。蔬菜地里,工人们正在采摘新鲜的有机茄子。道路旁的李子成熟了,大家在采摘品尝脆甜的李子时,发现这里还种植着黄花、芥菜等中药材,多种植物生长在一起,非常和谐。果树上随处可见一张张黄、蓝颜色不同的纸张,柠檬树上还挂着一个个假柠檬果。谷兵介绍,这些涂有诱饵的假柠檬和彩色纸是在进行物理驱虫。养殖场内,几头身材硕大的安格斯牛格外醒目,小牛们朝着人群哞哞直叫,猪舍内一排排电风扇不停地扇动着。养殖场刘师傅介绍,这些电风扇最大的功效不是降温,而是物理驱蚊,整个农场内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特别让人称道的是,在一片栽种了不同品种不同成熟季节桃树的桃园里,有椅子、茶几等家具造型的桃树,人们不仅可以采摘红红的桃子,还可围坐在桃林里休闲喝茶。据介绍,由于桃树柔韧性较好,被弯曲造型成为各种家具的模样,将生产、生活、生态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以备受欢迎的桃树凳子为例,它能让人坐着休闲留影,能结果子,还能对外销售。农业进楼宇人与作物和谐共生从农场回到办公楼,首先地下室就大有妙处。地下室面积并不大,这里汇聚着几个较大的养鱼池、兔笼、鸡舍和猪舍,还有污水处理池。养鱼池里养着各种各样的鱼,其中多为虹鳟鱼。谷兵自豪地说:“虹鳟鱼对水质要求极高,水质不好很难成活。”活蹦乱跳的兔子见到人群显得格外兴奋,小黑猪们则不停地拱着猪栏。身处这样一个动物集中的地方,为何闻不到一点畜禽粪便味?原来,这里通过真空负压系统,把动物粪便全部抽走,进入远处的沼气池进行处理。楼上还有不少住户,同样要产生废水,这些废水经过处理变成液态肥,用于浇灌各个楼层种植的蔬菜瓜果。浇灌用水经过植物的根系及土层过滤,又成为干净的养鱼用水。养鱼的水含有丰富的磷等养分,会重新进入楼宇水网循环系统去浇菜,循环往返。记者乘坐电梯上楼,发现楼上房间内住家、办公与普通楼宇毫无二致。但楼道和阳台却非同一般。整栋建筑外体,都栽种着时令蔬菜和果树。低矮的桃树上挂满了成熟的桃子,茄子、豇豆、西红柿遍布,当地有名的二荆条辣椒也成熟了。由于采用了特制的外立面结构,很多特制的花盆得以安置在室外步道的两侧,这好比在建筑上人工制造出了大面积的耕地。“三生永和楼宇循环农业系统”项目研发人宋志远介绍:“这栋占地面积375平方米的小楼,通过如此巧妙的设计,制造出了3500平方米的菜地。”宋志远认为,传统的建筑模式,盖一栋楼就少一块耕地,如果推广使用这个新的建筑模式,理论上在全国范围将可以增加几亿亩的土地。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宋志远执着研制和实践“楼宇循环农业系统”项目已经长达20余年。宋志远还介绍,小楼居民做饭用的是沼气。只需要在传统建筑管网系统中加一根中水管,就能把有机生活废水和无机生活废水分离。通过真空管网抽走大小便进行发酵,就能获得优质的沼气来做饭。管道埋在地下,地面没有异味,既做到低碳环保,又做到能量循环。三个“有利于”该模式有望得到推广宋志远表示,这栋楼拥有20多项专利技术,集成“生态建筑”“有机农业”“环境治理”“绿化产业化”四个子系统,利用城市房屋阳台、走廊、墙体,开展立体有机设施农业生产,将果蔬种上楼房,让城市高楼变成“立体菜园”,能系统地解决城市环境污染、食品安全、投资浪费和城市垃圾处理、城市热岛效应等问题。据悉,早在2018年,国家成都农业科技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授予该项目所在园区“都市农业研究示范基地”;2022年10月,在第十三届联合国全球人居环境论坛年会上,该项目还获得“可持续人居与环境奖”。而就在代表们前来考察之际,宋志远收到来自成都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局的最新消息。该局表示,经过对该项目现场调研后认为,“三生永和楼宇循环农业系统”项目有利于增加农业种植空间,有利于保障食品安全,有利于改善人居环境,并建议该项目作为新型产业试验项目,对第四代建筑营造模式进行丰富和完善。项目合理利用高层建筑的阳台和屋顶实施循环农业种植,打造“空中花园”,美化了城市第五立面,改善了城市热岛效应,可进一步提高城区绿化覆盖率,是探索建设公园城市的一种创新举措,建议有条件的县(市、区)开展类似项目试点,待取得成效后,总结经验、完善相关政策再推广实施。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都在四川,鸭子有多少种吃法?仔姜爆鸭、酸萝卜老鸭汤、卤鸭、酱鸭、板鸭、樟茶鸭、甜皮鸭……五花八门的烹饪方式,是川人对鸭肉的最大尊重。正是四川“好吃嘴”的消费取向,决定了肉鸭品种培育的方向。6月下旬,在四川农业大学雅安校区水禽育种场,育种专家们像往常一样忙碌着。选育舍内,数列鸭笼一字排开,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研究人员胡继伟正在检查鸭子的生长状态。鸭笼内的鸭子,正是最近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的三个畜禽新品种(配套系)之一——天府农华麻羽肉鸭。王继文教授(右三)在讲解天府农华麻鸭羽色选择要点。受访者供图提颜值 育种专家搞定“丑小鸭”“以前我们都用四川麻鸭来做甜皮鸭,味道很巴适,但麻鸭宰杀后,鸭皮下的黑色毛根不太美观。”6月27日,成都市某甜皮鸭加工坊老板告诉记者。在走访市场的过程中,不少市民朋友有着同样的感受。在锦江区书院街社区天涯石菜市场,主厨几十年的成都市民王先生也对麻鸭的优缺点非常了解:“麻鸭肉质紧实,味道鲜美。最大的缺点就是,留在皮下的黑色毛囊难处理,非常影响鸭子的‘颜值’。”而今,天府农华麻羽肉鸭配套系正打破消费者对于“麻鸭不美观”的认知。这背后,是由四川农业大学联合四川省畜牧总站等单位组成的育种攻关团队在推动。“天府农华麻羽肉鸭配套系的诞生,是由消费市场决定的。”四川省“十四五”农作物及畜禽育种攻关项目“优质水禽育种材料与方法创新及新品种选育”首席专家、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王继文介绍,鸭肉市场消费变化分为三个阶段。其中,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肉鸭消费以建昌鸭、四川麻鸭等为主,这类鸭子风味好,但屠宰后胴体黑色毛根残留多,美观度差,影响消费者选购。此后,随着外来品种的引入和育种水平的提升,生长速度快的大型白羽肉鸭占据主流。在第三个阶段,消费市场又有新变化。“地方鸭品种和引进的外来品种各有优势,我们就想,是否有一种鸭子,能将地方品种的风味与外来品种的生产性能相结合呢?”王继文告诉记者,自“十二五”期间开始,在四川省科技厅畜禽育种攻关、农业农村厅现代农业种业,以及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等项目支持下,团队发掘利用地方资源、创制高效育种材料和创新肉鸭育种技术,以我国地方特色遗传资源建昌鸭、四川麻鸭、龙岩山麻鸭等为主要育种素材,历时12年培育成功了天府农华麻羽肉鸭配套系。“在育种素材创制阶段,我们耗时5年,运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筛选并应用了肉鸭羽色性状的分子标记,通过表型选择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结合运用,实现了麻羽肉鸭羽色的精准和高效选择。”团队成员、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刘贺贺介绍,育成的新品种商品代雏鸭特征明显,8周龄上市时,体型修长,羽毛为黄麻羽,喙、胫、蹼黄色,屠宰后皮肤黑色素毛根残留少,胴体较为美观。“在外观上,天府农华麻羽肉鸭配套系商品鸭体型修长,鸭嘴依然和传统麻鸭一样,胴体毛孔色素残留少,比较美观,非常适合作为我省川式鸭产品的原材料。”王继文说。拼内在 优质肉鸭科技含量高除了外观提升,天府农华麻羽肉鸭的“内在”同样表现不俗。“虽然是麻鸭,但该品种年产蛋量在235个左右,且生长速度快,8周体重可达2.8公斤至3.1公斤,肉质优良,抗逆性强,适应市场对优质麻羽肉鸭良种的需求。”团队成员、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教授胡深强介绍,与利用传统大体型麻鸭地方品种进行生产相比,种鸭供种能力提升30%以上,商品鸭生产效率和效益提升 15%以上,非常适合上屠宰线集约化生产优鲜白条鸭。实现“内外兼修”,天府农华麻羽肉鸭配套系攻克了育种材料选择、羽色遗传稳定、繁殖性能提升等一系列难题。“团队在肉鸭个体笼养和人工授精育种技术上的创新,促进了育种技术水平提升。”胡深强告诉记者,团队通过鸭育种笼设计、种鸭笼养技术研发、公鸭人工诱情采精技术研究、母鸭人工输精技术研究,首创了基于单笼饲养结合人工授精技术的肉鸭育种技术体系,有效推动了麻羽肉鸭的选育工作。“简单理解,就是通过人工授精技术,实现了鸭个体性能数据资料的精准收集,又大大提高了家系繁育后代数量,确保了选种过程的选择强度,从而综合提高育种效率和生产性能。”天府农华麻羽肉鸭配套系效果如何,还得市场来检验。“天府农华麻羽肉鸭配套系是雅安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的代表性品种之一。雅安市农业农村局科技教育科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荥经县宝峰彝族乡杏家村,依托村级集体经济打造的鸭场正加速成型,建成后将年出栏 50 余万只商品肉鸭,实现天府农华麻羽肉鸭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畜禽种业优势在本地转化为畜禽产业优势。目前,天府农华麻羽肉鸭配套系已在四川、河南等地示范推广500余万只,显示出良好的适应性,市场竞争力强。“在当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优质麻羽肉鸭作为我国南方大部分传统鸭肉食品的最佳原料,估计每年鸭苗需求量均在5亿只以上。”王继文表示,天府农华麻羽肉鸭配套系的成功培育,能够满足我国南方(尤其是西南地区)传统肉鸭产品加工(如卤鸭、板鸭、樟茶鸭、甜皮鸭等)对优质鸭羽色、肉质的需求以及养殖户对肉鸭体型改善、生产性能提升的需求。

  (记者 李清新)“还没收获前,周围的面粉厂就多次打电线’了,现在面粉厂里做馒头、面条、饺子,都离不开优质专用麦。”眼下,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白马镇孙平种植专业合作社的3000多亩小麦已经归仓,众多面粉厂的电话令合作社理事长孙平应接不暇。我国约40%的人口以小麦为主食,小麦原料品质、营养成分含量直接影响着面食的品质和档次。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面食消费习惯由购买面粉自制主食向外购成品面食转变,这使得面粉加工企业对优质强筋和弱筋小麦等优质专用小麦需求不断增大。但是,尽管品种和种植面积逐年上升,优质专用小麦仍存在品种较杂、农户分散“插花”种植、规模化低、混种混收等现象。有关专家表示,要改变这种现状,一方面,要加强产销对接,推介最适宜品种,推动发展优质订单种植,打通全产业链;另一方面,在发展优质强筋、弱筋小麦“强两端”的同时,大力发展适于制作传统主食的优质中强筋小麦,从而实现产量和品质兼顾,满足市场需求。不愁销,农民种粮意愿强适于制作馒头、挂面、饺子等传统主食的中筋面粉,通常需要加入一定比例的优质强筋小麦进行配粉,以便提高面粉的加工品质。此外,随着面粉加工工艺的提高,速冻食品、方便食品等专用粉以及营养强化面粉、绿色面粉、功能面粉、儿童专用面粉等差异化产品层出球友会,也使得优质专用小麦的需求不断上升。“目前,我们每年收购的优质麦在700万吨到1000万吨左右,下游客户有需求,农户送来的我们都愿意收。”中粮贸易有限公司粮谷中心相关负责人张肖肖表示,近年来,优质专用小麦在面粉加工企业、食品加工企业中都有很大需求。需求端的增长,刺激着生产端种植优质专用麦意愿的增强。今年麦收时节,在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金沙河农业种植基地内,一台台农机在金黄的麦田里抢收小麦,合作社技术管理人员靳彦杰随手拔起一株麦子,搓开麦穗,查看籽粒情况。“这个优质强筋麦过去我们几百亩少量试种了2年,发现产量、品质都不错,适合公司加工挂面等产品,最近3年,基地种到了2万多亩。这还不够,周围几个乡镇种的优质专用麦,公司也全都会收,收了需要单仓存放。”靳彦杰说,基地种植的优质强筋小麦“中麦578”抗病虫害,抗倒伏,平均每亩产量在1300斤左右,栽培和田间管理方式与普通小麦没有大的差别,价格每斤可高出普通小麦近1角钱。孙平2001年开始试种“新麦26”。他说,这些年,优质专用小麦的价格普遍高于普通小麦1-2角/斤,产量在1100-1300斤/亩左右,周边大部分农户开始改种优质专用小麦。优质专用小麦价格高,产量也不低,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里则办事处岔吴新村的种粮大户刘欢对此也有同样的感触。他种优质专用小麦已经有5年时间,目前流转的6000亩地里,有4000亩左右是优质专用小麦,在当地土壤属于盐碱地的情况下,普通小麦产量达1100斤/亩,优质专用小麦也能达1100斤/亩。“面粉厂需要优质专用麦混配面粉,提高面粉品质,像‘济麦44’‘师栾02-1’种出来是不愁销的,谁的价格高我就卖给谁。”刘欢自信地表示,这些年优质专用小麦需求较大、行情走俏。据了解,“十三五”以来,农业农村部启动小麦良种补贴、高质高效行动等项目支持,优质专用小麦品种覆盖率进一步扩大,品种布局进一步优化。农情调度显示,2022年,全国优质专用小麦比例达到38.5%,较上一年提高1.2个百分点。为稳产,选育多抗品种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监测,2022年小麦质量明显好于2021年,主产区二等以上小麦占比超过90%,各地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发展强筋小麦和弱筋小麦。“优质专用小麦虽然价格较高,但是它对天气变化比较敏感,所以为了分散风险,我种了4000亩优质专用小麦,另外2000亩种的是普通麦。”刘欢表示。“过去,我国优质专用小麦品种存在优质不高产、优质难高产的现象。随着近年来通过传统与现代生物育种相结合的方式,对品种进行逐步改良,现在,我们已经突破这种瓶颈,目前有不少优质专用小麦品种实现优质高产。接下来,育种更重要的是通过提高品种抗性,降低产量波动性,实现高产稳产。”中国农业大学小麦研究中心教授宿振起认为,相较于高产,当前优质专用小麦育种更应重视的是稳产,稳产就需要品种兼具抗寒、抗旱、抗病虫害、抗倒伏等多种抗性。同时,我国地域跨度大,各地区土壤温度等气候条件不尽相同,针对不同的品种需要细化最适宜播种区域,并匹配标准化配套栽培技术。重订单,加强产销衔接由于我国居民传统主食所用的小麦为中筋小麦,因此,长期以来,一些小农户将普通麦和优质麦混着种植,混着收获,又没有条件单仓存放,就会导致品质参差不齐,也就卖不上价钱。张肖肖表示,公司在小麦收购时,时常会碰到此类情况。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总农艺师王积军认为,要解决农户分散“插花”种植、规模化低、混种混收等问题,应加强优质专用小麦的产销对接,大力发展订单种植。加强产销对接,推广适宜不同区域的品种,推动发展订单种植,这些有益的尝试,以全国优质专用小麦产业联盟为代表的一批服务组织已经进行了多年。据全国优质专用小麦产业联盟秘书长梁健介绍,全国优质专用小麦产业联盟通过联合各地农业农村部门、科研院校、推广体系、种业公司、经营主体等多方主体,连续4年在黄淮海北片和南片的河北邢台、山东泰安、河南安阳、安徽亳州开展优质小麦品种展示示范。通过统一田间设计、统一栽培管理、统一观察记载,记录生育期品种产量表现、田间抗性,委托农业农村部谷物检测中心对所有样品进行监测,并组织专家对品质指标较高的品种开展面品鉴评,以此推介一批优质麦品种,为新型经营主体和用麦企业选择品种、建立基地和产销对接提供依据。联盟每年组织品质鉴评、产销对接活动,发布年度优质麦质量发展报告、供求信息,从面粉加工企业需求端入手,搭建产销衔接平台,探索“单种、单收、单储和专用”的产销加一体化模式,带动各地优质麦产业发展。在2022年度的优质专用小麦品质鉴评和产业发展大会期间,面粉加工企业与种子企业签订优质专用麦订单协议超过100万吨。强优势,改良中强筋小麦大力培育和发展我国较为短缺的优质强筋和优质弱筋小麦,补短板是一种思路,那么从我国有传统优势的中强筋、中筋小麦出发,是否也有破题方法呢?“我国传统面食主要以馒头和面条为主,市场需求量巨大,但长期以来我国生产和育种忽略了对小麦品质的要求。因此,有必要重视中筋和中强筋小麦改良,尤其是中强筋小麦。”农业农村部谷物品质监督中心副研究员胡学旭表示,通过近6年对优质专用小麦品质数据的分析发现,在4种品质类型(强筋、中强筋、中筋、弱筋)的小麦中,中强筋小麦具有最高容重平均值,较高粗蛋白和湿面筋含量,较强的面筋强度,能够满足高端面条和饺子粉生产需要。因此,发展中强筋小麦,能够解决品质与产量难以兼顾的问题,从而在整体上提升我国小麦的质量。“目前,我国在高端蒸煮专用品种的研究上尚有欠缺,如果能提高中强筋小麦的品质,既可以降低成本,也能满足现代加工企业对于面粉品质提高的需求。”宿振起认为,中强筋小麦在我国具有传统种植优势,通过改进中强筋小麦品种、生产管理方式等,能实现优质稳产,满足市场需求。王积军认为,发展优质专用小麦订单种植,应从产前产中产后全链条发力:在种植环节,要积极引导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对接优质麦收储和面粉加工企业,通过订单生产,因地制宜扩种优质专用品种,促进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在生产加工环节,要发挥服务组织的带动作用,以工业化理念拉长和完善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化链条,支持引导加工企业改进加工工艺,提升深加工能力,研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在消费环节,仍需挖掘区域特色。如何通过差异化产品创新、挖掘地域特色、打造独特风味产品,找回“儿时的味道”,是今后优质专用小麦加工企业提升企业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主攻方向。

  (记者 阚莹莹)“预计一亩地可以增产370斤左右。”6月下旬,乐山峨眉山市九里镇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片,玉米即将成熟,种植户胡鹏程对这一季玉米的产量很有信心。增产的信心来源于技术的支持。今年,胡鹏程种植的玉米采用了扩间增光技术,一亩地可种植3700株,不仅增加了亩均株数,每株玉米棒还能增重一两。夏至已过,四川大春粮食生产由抢种全面转向抢管阶段。根据今年省级目标,全省水稻、玉米要实现亩均增产8公斤以上。三分种、七分管球友会,把农业生产先进技术实实在在推广到田间,是提升单产的关键。关键在人 培育专业过硬的基层队伍近日,在乐山市夹江县乐天农业机械化服务专业合作社,一场种粮培训正在田间展开。作为全国农民合作社示范社,乐天专合社每年都要为周边农户提供多场农业技术培训,内容包括理论教学、田间种植、土壤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忙时田间种粮、闲来课堂培训,这得益于乐天合作社有一支专业的农机人才队伍。“合作社5人有高级技术职称,6人有中级技术职称,还有38个专业技术人员。”合作社负责人王涛介绍。“技术到田,关键在人,基础在于专业过硬、力量充实的基层农技人员队伍。”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全省组织了1.2万余名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基层开展大培训、大示范、大推广行动,包乡包村开展技术指导服务,提高关键技术到位率,促进大面积单产提升,将试验田示范田产量转化为大田产量。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全省将统筹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市(州)农业科研院所专家团队和各级农技推广力量,建立健全包市包县包乡服务工作机制,大力招募特聘农技员,全方位培养乡土实用人才,力争每村培育3到5户科技示范户,持续推动各级农业技术人才向农民聚拢、向一线聚集、向高产聚力。如何“到田”“从点到线月底,达州市宣汉县胡家镇鸭池村,秧苗已经返青。家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袁军是鸭池村的土地“大管家”,育、耕、种、防、收、烘,他把专业的农业技术延伸至水稻种植全流程,覆盖了鸭池村3000多亩托管田。“技术到田”,到的不是一块块散田,而是规模化的种粮大田。“要系统化、一体化推进‘技术到田’,把先进适用技术‘从点到线’‘从线到面’推广开来。”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家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这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就是系统化、一体化推进“技术到田”的生力军。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正加快建设“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乡农业社会化服务站(点)+村农业社会化服务协办员”三级服务体系,年底前全省除三州外的县乡均要设立挂牌。接下来还要在90个粮食生产重点县、1966个村示范推广“农业生产托管”。农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则是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站”和“样板区”。接下来,四川将深化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五良”融合,依托园区在90个粮食生产重点县每县建成1个优势作物高产示范。“各地农业农村部门把粮食安全责任履行到位,把‘技术到田’抓深抓实。”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接下来,省上还将把“技术到田”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培育的指导、扶持以及考核,要进一步增加科技要素、科技创新、科技转化等权重。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都“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耳熟能详的儿歌,将兔子的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大众面前。而通过国家审定的兔类新品种——天府黑兔,一个“黑”字点出了它的与众不同。检查兔群健康状态、测定种兔体重体尺、记录幼兔生长发育……6月25日,在四川农业大学雅安校区的天府黑兔育种基地,国家兔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赖松家正在检查天府黑兔的生长情况。像这样的工作,赖松家和团队成员每周都要重复循环开展。“这是一个重复而枯燥的过程,却是天府黑兔选育的关键,也决定了每一只天府黑兔的命运。”赖松家笑称,每一只天府黑兔的长势决定了它是否能“突围”。换句话说,只有体重达标,才不会变成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贾先波(中)和团队成员在称量仔兔体重,用于选择下一代天府黑兔核心种兔。 受访者供图21日龄窝重+70日龄个体重 层层选拔决定能否突围在基地两栋标准化兔舍内,养殖着上千只天府黑兔。它们毛色黑亮、活泼好动,是我国人工培育的第一个黑色中型肉兔新品种。“基地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兔种杂交,获得了最早的天府黑兔种兔。后来又经过10余年的育种工作,目前已完成第6世代的选育和繁殖性能测定。”赖松家告诉记者,目前这一代天府黑兔,生长速度较快,一般70日龄体重2.3公斤以上,且存活率更高。培育团队是如何选择天府黑兔下一代的呢?“竞争尤为激烈。”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讲师贾先波博士介绍,每一世代天府黑兔核心种兔群均由360只母兔和90只公兔组成,共计450只。按照每只母兔一年生产7窝、每窝8只仔兔计算,一个世代将产生超2万只后代。其中,下一世代的核心种兔群只会在前3窝中诞生。前3窝,意味着依然有近9000只兔宝宝进入“半决赛”,450只核心种兔如何突围?21日龄窝重和70日龄个体重成为了突围的关键。“经过团队长期实验比对发现,这两项指标分别乘以相关系数之和再乘以一个系数得出的分数称之为‘育种值综合选择指数’,这是核心种兔选育的关键之一。”贾先波介绍,21日龄窝重是衡量繁殖性能的综合指标,包括产仔数和仔兔长势等;70日龄重是衡量个体重量的指标。“待选兔子都会有成长档案,包含体重、健康状况等信息。”贾先波解释,每窝仔兔会根据育种值综合选择指数选择1只公兔和2只母兔进入待选,其余的淘汰成为肉兔。最终再从待选的兔子中选出下一世代的核心种兔。“育种值综合选择指数并不是挑选核心种兔的唯一标准,还需随时对兔子进行观察和数据分析。”赖松家告诉记者,在遗传评估的基础上,还需与体型外貌情况相结合选种。体型结实、全身被毛黑色、光泽性好、眼睛黑色耳大小适中、胸宽而深、背腰宽广等体型外貌的天府黑兔将更有优势成为下一世代的核心种兔。天府黑兔。受访者供图混血育种+校企联合 填补优良黑色肉兔品种空白天府黑兔的后代选育经历了“过五关斩六将”,而它的前辈同样身世不凡。在现场,记者观察到天府黑兔全身被毛黑色,眼睛黑色,臀部圆宽,大腿宽深而长。“天府黑兔是个‘混血儿’。”赖松家介绍,天府黑兔是川农大针对我国肉兔生产的特点和市场消费需求,由川农大会同四川华恒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四川腾逸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德国花巨兔、比利时兔和加利福尼亚兔为育种素材,经毛色固定和连续5个世代的定向选育,历时10余年培育而成。作为肉兔,天府黑兔口感如何?“天府黑兔兔肉的蛋白质比一般兔肉高5个百分点的氨基酸,鲜味氨基酸高 6%。同时,由于天府黑兔的肌肉更结实,相同比例的天府黑兔肉会比普通兔肉重15%。”赖松家告诉记者,“更通俗一点讲,天府黑兔肉质紧实、细嫩香浓。”不只口感好,天府黑兔还兼具繁殖力和抗病力强、生长速度快等特征。赖松家表示,天府黑兔是我国人工培育的第一个黑色中型肉兔新品种,属于优质兔肉品种,填补了我国无优良黑色肉兔品种的空白,将进一步缓解我国良种肉兔种兔供给不足的矛盾,丰富多元化兔肉消费市场,对提高肉兔良种覆盖率和生产力水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大型企业+地方合作 抢抓机遇推动畜禽种业振兴通过国家审定,意味着天府黑兔的特性和潜力得到认可,也意味着更广阔的推广前景。“在尚未通过国家审定前,天府黑兔仅在省内通江县、三台县、资中县、安岳县等地进行中试,全年出栏量只有10万只左右。”赖松家告诉记者,如今通过国家审定,团队将选择符合资质的大型养殖企业,拓展合作推广范围。在资阳市安岳县元坝镇努力社区的一个山坳里,一个天府黑兔的扩繁场正暗自发力。四川腾逸天府黑兔扩繁场负责人张凯正全力加大天府黑兔的扩繁和生产,“天府黑兔在肉质和营养方面超越了现在场里养殖的法国伊拉肉兔,市场前景较好。”张凯说。张凯介绍,天府黑兔种兔一旦销售可卖150元/只至200元/只,比一般种兔多卖50元/只至100元/只。除了获得经济效益,他全力扩繁优质天府黑兔种兔,也是要淘汰掉退化种兔;筛选“优等兔”,扩充种兔群体。围绕畜禽等特色优势产业建设,雅安市抓住机遇,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创新试验示范。“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是雅安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工作之一。”雅安市农业农村局科技教育科相关负责人表示,雅安将依托四川肉兔的消费市场,打造天府黑兔新品种的种源基地,为终端企业提供优良的品种,推动畜禽种业振兴。

咨询热线:0898-08980898
LINK 友情链接: 九游体育(NineGame Sports
Copyright © 2012-2024 九游体育 版权所有     
ICP备案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