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咨询热线
0898-08980898传真:400-023-4588
地方农业新闻内容生产创新路球友会径探析——以《台州日报》黄岩蜜橘报道为例
球友会原标题:地方农业新闻内容生产创新路径探析——以《台州日报》黄岩蜜橘报道为例
在我国,农业地位极其重要,但农业新闻却很难出彩,不少作品陷入春耕秋收“四季歌”的窠臼,“年年岁岁花相似”,缺乏新闻性、可读性、感染力。
在台州市黄岩区,柑橘不仅仅是当地特色农产品,“中华橘源”还是最具辨识度的城市标识,对于黄岩人来说,“橙黄橘绿”就是乡愁的底色,因此,黄岩区历来非常重视柑橘的宣传。为了破解黄岩蜜橘宣传题材单调、内容固化的难题,近年来,《台州日报》记者践行“四力”,拆掉思维里的“墙”,从产业、科技、文化、人物等多方位挖掘黄岩蜜橘的新闻富矿,写出了一批“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爆款作品。
以往的农业题材报道,动态新闻多、深度报道少。有人觉得是受题材限制,其实,只要记者深入一线蹲点,对收集的材料进行由表及里、去粗取精的反复思考,进而抓取典型材料揭示事物本质特点,农业题材也是能够写出有深度、力度、厚度的报道。
在黄岩,柑橘元素随处可见。这里的城市干道命名为橘乡大道,还有中国柑橘博物馆、中国柑橘文化博览园、贡橘园等大型文化设施,甚至公共自行车的颜色也是橘红的……但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鼎盛时期曾经产量占全国1/6的黄岩蜜橘,进入2000年以后,发展步伐放缓,行业影响力下降,即使是在台州,黄岩柑橘种植面积也被临海球友会、三门等地赶超。
记者深入到黄岩农业主管部门、柑橘种植大户中去,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深入调查研究。
从黄岩区农业部门,记者了解了黄岩柑橘振兴的十年规划、黄岩区政府对柑橘产业的各项扶持政策;在黄岩果树推广站,记者见证了黄岩蜜橘当家产品“本地早”品种品质提升技术攻关的进程;在头陀镇,记者探访了种植高端柑橘的数字化农业工厂。以深入的调研为基础,记者写出了题为《黄岩蜜橘:我又回来了!》的深度报道。报道直面“黄岩蜜橘能否重振雄风”的问题,从扶持政策、种植面积、品种改良、三产融合等方面进行正面回应,阐述了黄岩的“中华橘源”建设,跳出了以往的路径依赖,切实可行、未来可期。稿件刊发之后,很多黄岩读者反馈,“看了之后,对黄岩蜜橘的信心又回来了”球友会。
和其他经济新闻一样球友会,农业新闻采写的难点是:技术术语多、数字多、专业性问题多。
农业新闻理所当然地要报道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但如果记者只是新名词的“搬运工”,必然导致读者看不懂,也不愿看,传播效果就要打折扣。记者要从用户思维出发,进行准确、生动的解读,满足了读者好奇心与求知欲的解释本身就是很好的内容。
因此,采访过程也是学习过程,记者只有自己弄懂学透后,才能在报道中作深入浅出的解释说明。
“红美人”是近年来炙手可热的柑橘新品种,通过大力推广,黄岩“红美人”种植面积在省内仅次于象山。对于读者来说,这个新品种有些神秘,它外形俊美、口感细嫩,但同时价格非常昂贵。2019年,黄岩举办“红美人”产业发展论坛,全省研究“红美人”的柑橘专家悉数到场,记者觉得这是一个全方位解密“红美人”的绝佳机会。在认真聆听了专家讲座的同时,记者在论坛间隙还见缝插针采访了浙江柑橘研究所副所长、象山林特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等多位专家以及多位黄岩柑橘种植大户。在连续两天高强度的学习、采访后,记者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最终推出了《“红美人”:能否成为下一个爆款》的新闻报道。通过换位思考,该文解答了读者最关心的3个问题——
其一,红美人是什么来历?专家科普这是一个日本培育的橘橙类杂交品种,其血缘里有43.8%是无核蜜橘,而黄岩是无核蜜橘的始祖地,因此“红美人”回黄岩,相当于出嫁女儿的后代回到了故乡。
其二,“红美人”为什么价格昂贵?采访得知,红美人高效益的背后是种植要求高,需要钢架大棚等设施投入,而且果树抗病能力弱,需要精细化管理,因此,果农若贸然跟风种植,风险也是客观存在的。
其三,“红美人”价格何时能平民化?专家分析,随着种植规模扩大,未来总体价格肯定会降下来,但是优质果的价格依然会体现“优质优价”的市场规律。
以往的农业新闻多是从生产者的角度切入,这则新闻选择了消费者、普通人关心的角度,借鉴了“知乎”体的手法,让文本易读、悦读。
所有的新闻都是人创造的,主角永远是人。同理,人是从事农业活动的主体,理所当然地要成为农业报道的主体。所以,农业新闻要摒弃过去“见物不见人”的报道方式球友会,把目光对准火热的生活、聚焦活生生的人,紧扣时代脉搏,讲好人物故事。
浙江大学年轻的博士生导师田生科,在黄岩大山里流转了200亩土地种植“红美人”。记者闻讯后,马上联系采访。象牙塔里的学者教授与耕耘乡野的果农存在着鲜明的反差,这就是“人物”的新闻性所在。
首先,记者牢牢抓住田生科种植柑橘的与众不同之处——他种柑橘之前先种草,以增加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减少种植项目对环境的影响;他给果树挂上补光灯,通过反光使叶下果实着色更佳;他把柑橘种在箩筐状容器里,“根域限制栽培”提高水肥的利用率;他在大棚里运用物联网技术,让果园的温度、湿度、土壤养分、光照等信息采集完全智能化。
其次,报道真实地记录了人物与环境在互动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习惯在实验室里探究的田生科,为干农活学会了开推土机;建设大棚平整了流转土地的田埂,教授遭到村民的堵路、谩骂;历史罕见寒潮,让柑橘歉收,果树冻死,上百万投资血本无归。
最后,记者通过对话,探寻田生科创办未来果园的初心。他说,自己是研究土壤环境的,果园地处长潭水库水源保护地,他希望通过实践,能探索出一条在环境敏感地区发展高效农业的切实可行的路径。朴素的语言让一个“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学者形象一下子丰满起来了。
《田生科和他的未来果园》在《台州日报》发表后,省级、国家级媒体纷纷跟进,让“田教授种田”的事迹家喻户晓。如今,田生科的未来果园成为台州四家“科技小院”之一,建立了600平方米的实验室,承担了7项国家及省区市基金项目,一头连着高校、一头连着田间,成为支撑黄岩蜜橘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科技创新策源地。
一旦加持了文化元素,黄岩蜜橘与众不同的“唯一性”就凸显出来了。例如,《台州日报》曾先后两次在头版报道了关于黄岩蜜橘文化的消息,一是2019年,黄岩蜜橘筑墩栽培系统入选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二是202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橘研究所公布了“黄岩蜜橘——世界蜜橘之源”蓝皮书,论证了黄岩蜜橘是当之无愧的世界蜜橘之源。
在做好动态报道的同时,记者尝试了整合碎片化的黄岩蜜橘文化。报道的契机出现在2022年举办的黄岩柑橘文化节,柑橘节的重头戏是黄岩蜜橘种源研究中心揭牌,该中心定位“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蜜橘种源收集、保护、培育与利用中心”,计划引进来自华中农业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院所的7个团队共100多名专家学者进驻黄岩开展工作。
在柑橘节期间,《台州日报》发表了《黄岩,凭什么称“世界蜜橘之源?”》一文。该篇报道以柑橘品种演化为主线,讲述黄岩蜜橘的悠久历史——黄岩从最初的单一品种乳橘开始,不断丰富品种,成为世界上罕见的柑橘多品种产地;日本僧人将黄岩柑橘品种带到日本,演变成当今世界种植规模最大的无核蜜橘;上个世纪初,“本地早”品种声名鹊起,风行了100多年……最后,落脚到新成立的黄岩蜜橘种源研究中心,期待借助科技的力量,在黄岩创造出有影响力的特色新品种。
在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这“四力”中,传播力是前提。在互联网时代,内容并不稀缺,缺的是老百姓能够接受和喜欢的内容。在《黄岩,凭什么称“世界蜜橘之源?”》一文中,作者大力改进文风、创新表达方式,以讲故事的方式将黄岩蜜橘丰厚的文化历史串联起来,娓娓道来,回首历史,再看今朝,以富有张力的文本,提升了阅读的快感。
普遍联系是事物的固有本性,也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总特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把辩证法定性为“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
新闻机构内部为了方便工作开展,根据不同条线进行分工,但是因此“画地为牢”,就会在一些交叉地带出现“真空”局面。对于黄岩蜜橘来说,衍生出来的工业、商业、制造业、旅游业,都是一条产业链上结出的不同的“瓜”,不但无法切割,而且交叉地带往往更易出新闻。
比如球友会,因为有了黄岩蜜橘,从而催生了黄岩的罐头产业。《黄岩罐头:为何能“保鲜”60年?》这篇深度报道首次将罐头这个历史悠久的产业,全景式地展示在公众面前。这篇报道干货很多——回顾了黄岩罐头的辉煌过去:罐头产业曾开启了黄岩的制造业,在改革开放之初以罐头为代表的“两水一加”(水果生产、水产养殖和食品、饲料加工业),奠定了台州农村工业化基础;颠覆了不少读者的认知:经历过产业沉浮后,黄岩的柑橘、黄桃、枇杷罐头出口量依旧稳居全国第一,尤其是橘子罐头产量排名世界第一;关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黄岩罐头在生产环节已经广泛使用“柑橘剥皮机”等设备,以“机器换人”来应对成本上涨、劳动力短缺,扭转了罐头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刻板印象。
又如,记者在采访黄岩中药材产业时,获悉黄岩区拟与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开展校地合作,进行道地特色中药材“黄岩陈皮”的品种遴选和质量标准制定的研究。记者立即进行了报道,橘皮不仅入药,而且还是流行的茶饮。“为了与新会陈皮三瓣状区分,按照台州人剥橘的习惯,黄岩陈皮的标准将是四瓣的。”这个细节成为网友热议的话题。
再如,在消息《黄岩蜜橘重返上海滩》中,作者穿插了一个背景:上世纪初,黄岩蜜橘通过海运一天一夜即可到达上海,早橘、本地早、槾橘梯度上市,牢牢“控盘”上海市场,尤其是“本地早”,被上海市民赞为水果上品,黄岩蜜橘因此声名鹊起。这个背景来源于记者对黄岩柑橘历史文化的谙熟,记者只有平时多积累,写作时才能融会贯通,举重若轻。
今天我们怎么做记者跑采访写评论当编剧,这位杭州日报记者勇做融媒时代的“多面手”
一个普通编辑的华丽转身!《新闻姐》如何蜕变成全网粉丝近3000万的“主流大V”
今天我们怎么做记者从教师到记者,从县台、市台到省台,10年来,她先后获得浙江新闻奖一、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