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898-08980898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九游体育 > 新闻资讯

四川三农新闻网-资讯球友会

发布时间:2023-09-26 11:27:21

  球友会(记者 曹凘源)金黄9月,德阳大地秋意渐浓,一片片水稻陆续进入成熟期,抢收正在进行。近年来,德阳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结合全市实际,不断推动良田、良种、良法深度融合,推动农业生产提品质、转方式、增效益。多方发力之下,德阳处处洋溢丰收的喜悦,田间地头涌现多重新气象。九月七日上午,中江县辑庆镇钟楼村,试验田在进行实收测产。中江县委宣传部供图品种“新” 粮食产量不断攀升9月7日上午,中江县辑庆镇钟楼村,农业农村厅组织相关专家来对试验田进行田间实收测产。经过现场称重、测水、计算、验收,专家得出数据:新品种试验田最高亩产达909.4公斤,平均亩产893.3公斤,达到丘陵地区顶端水平。记者了解到,此次测算是从138.6亩的试验田中随机抽取有代表性的3块试验田进行现场实割测产。这些试验田里种植的是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育成的杂交水稻新品种“川康优粤农丝苗”,该品种具有产量高、品质好、耐热性强、抗病、抗倒伏能力较强等特点。对于当天的测产结果,种植户冷济六连说“满意”,“这个产量特别好,明年准备扩大种植规模。”辑庆镇地处龙泉山脉尾端,是典型的丘陵地区,也是中江县的粮食主产区之一。此次试验田测试结果对丘陵地区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稳产增收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从整个示范片区来看,新品种生育期、结实率、抗倒性及抗病性都表现出很高的水平。”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马均表示,测产结果显示,该品种和技术适合在丘陵区大面积推广应用。中江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为培育优质稻米提供技术支撑,不断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技术“新” 智慧农业为地“减负”田间秋收忙,广汉市南丰镇新协和农机作业专业合作社也在全力赶工。轰鸣声中,大型烘干机持续作业,为周边农户集中烘干粮食。种粮大户黄代亮有20多亩水稻,烘干工作都托管给了该专合社。“有了这些专业烘干设备,晒粮不再看天色。收回来的粮食两天就能烘干并规范储存,这给我们节约了很大成本。”黄代亮说。记者了解到,该专合社内目前有6台烘干机,一台的日处理量可以达到30吨。“烘干后的水稻直接打包运往附近的粮站,让农户种植的粮食真正实现储存安全、销售高效。”专合社技术骨干周浩说。更大的好处在于耕作效率的提升。在连续15年坐稳“全省粮食产量第一大县”宝座的中江,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经达到67.5%,生产效率比起传统耕作方式提高60%以上,每亩增收380元以上。从“靠天吃饭”向全流程机械化作业,技术更新也让农业生产过程越来越“智慧”。在德阳市旌阳区新中镇桂花村,四川旌蜀农业有限公司种植的南瓜和冬瓜已基本完成采收。“前段时间已经用无人旋耕机对采收后的田地进行了翻土和水肥一体灌溉,现在正忙着种植白菜。”该企业负责人介绍,利用智慧农业技术,技术人员每天通过互联网检测土地湿度、天气温度,参考数据使用无人灌溉系统进行浇灌,为农作物保持适宜的水分和营养。不仅如此,通过物联网设备,技术员还能实时对土壤的墒情、虫情、灾情、苗情进行检测,做到土地精细化和精准化管理。模式“新” 循环种植收益提高虽然已经在8月底将田里的水稻收割完,但是王长英却没闲下来。川芎苗已经下地,但受最近天气的影响,部分川芎苗出现了“缺窝”现象,她得抓紧时间查苗补缺,一天都耽误不得。王长英是什邡市马井镇欢喜村的种植大户,从2020年开始,她已经连续3年进行“稻药轮作”种植——每年8月中旬将水稻收割完毕后,便修整土地种植川芎。记者了解到,川芎和水稻的种植时间互不占用,水稻收获后,秸秆回田也可增强土壤肥力,提高川芎产量。“从栽到收都不用我们操心。”王长英说,平时有专家下田指导,收购也由合作社统一进行,省事又省心。今年,王长英种植水稻150亩,亩产1300斤,每亩收益约1400元,种植川芎120亩,每亩收益约8000元,一年下来的种植总收入预计达到100多万元。稻药轮作模式极大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而在马井镇稻鱼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区内,稻田的另一个用处也被“开发”出来。稻田内架设的玻璃钢水池用于养鱼,养殖废水排放到稻田自然净化后,再抽回玻璃钢水池中,稻田在其中扮演的就是污水“净化员”的角色。项目投资方、四川溪源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高安友说,这样可以形成一个绿色生态循环,既减少污染,增加土壤肥力,又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相比稻田开边沟养鱼的传统模式,这种“稻田节约化工厂养鱼系统”亩均占地只有4平方米,大大节约了土地资源。同时,这一养殖模式,每年可以节约化肥用量30—50公斤,亩均年产鲜鱼达50—75公斤,稻谷每年亩均还可增产20—30公斤,农田亩均年产出较传统模式可增加千元以上。

  崇州这片超级稻开镰 其中超级稻品种“川康优6308”平均亩产达831.91公斤

  (杨柳 记者 张红霞 蒋君芳)位于崇州的成都市天府粮仓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近日举行开镰仪式。在园区内的长江上游优质粮油中试熟化基地,8台联合收割机在稻田里来回穿梭,一串串饱满的稻穗很快被收割机卷入“腹”中,收割、脱粒一气呵成,不到2个小时,200余亩水稻就已经收割完毕。“今年基地有示范水稻品种1176个,今天收割的200余亩水稻,平均亩产在680公斤以上,其中绿色高效超级稻品种‘川康优6308’平均亩产达831.91公斤。”长江上游优质粮油中试熟化基地负责人杨福明介绍。四川农业大学水稻所所长李仕贵介绍,“川康优6308”是川农大研制培育的米质和产量“双突破”的水稻品种,有效穗多、结实饱满,曾获四川省“稻香杯”优质米一等奖。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川康优6308”生育期适中,株叶形态好,分蘖力较强,成穗率高,穗层整齐,稳产性好,适宜于全程机械化生产。崇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李铭剑介绍,今年崇州全市水稻种植面积31.9万亩,预计产量17.5万吨,收割将持续到9月底。其中,高标准农田面积达25.77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的90%,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92.9%,农业信息化水平达到90.5%。“从目前已经收割的水稻来看,预计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近年来,成都在建设高标准农田和提高亩均单产上同时发力,量质齐升。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成都创新推进田网、水网、路网、观光网、服务网、信息网、设施用地网“七网”配套建设,2023年全市将新建成高标准农田33万亩,新启动建设高标准农田40.4万亩;在提高单产方面,成都大力推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五良”融合发展,同步培育包括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生产主体的“种植能手”。

  (程一凡 记者 袁城霖)“口感、汤色都相当不错,品质过硬。”9月19日,一个来自浙江杭州的视频电话,让廖红军感慨万千。从达州市大竹县送出的白茶及茶粉等产品,得到杭州客户的认可。“从浙江引种而来,如今再跨越千里返销‘家乡’浙江,大竹白茶这一路已走过十余年。”作为大竹白茶产业领军人物,这次视频对话让廖红军觉得这么多年的付出值得。白茶,是大竹县倾力打造的农业特色产业“五张名片”之一,全县种植规模已达8万余亩,年产值超20亿元。9月19日,记者走进大竹漫山青翠的茶园,探寻这一片来自远方的茶叶在大竹的十余年成长之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大竹发展白茶产业做了什么?“如果不是种白茶,这一大片可能还是荒山哦。”站在大竹县团坝镇白茶村的高处,目之所及是沿山势连绵起伏的茶山。茶园里,村党委副书记余代喜正和村民一起忙着秋季管理工作。担任村干部20多年,余代喜清晰记得村里的产业发展转折点——2010年,当地人廖红军返乡创业,种下3000多亩从浙江安吉带回的白茶苗,并号召乡亲也加入其中。“白茶在大竹养得活不?”“到底能不能挣钱?”村民大多心头没底。但疑虑很快消除,通过两次前往浙江安吉的现场考察,大家明白,大竹的土壤、气候条件和安吉一样,也适宜种植白茶。几年时间,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廖红军的队伍。依托“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龙头企业为村民提供种苗、技术、物资、服务,再以保底价收购。白茶种植现已扩大到大竹县13个乡镇的15个行政村,参与群众3000多户。大竹县已培育出“国礼”“巴蜀玉叶”等15个大竹白茶品牌,并成功注册地理标志商标。如何用满山的白茶换来更多收益?这是村民关注的问题。“开茶了!”在白茶基地展示大厅,一条反复播放的视频引起记者的注意。画面中,茶山上,身着浅绿色长袍的采茶女们,双手合拢喊山,随后腰挎茶篓纤指翻舞,鲜嫩的芽头不断进入茶篓。“一个办在茶园里的文化节,已吸引20多万游客来到大竹。”一旁的大竹县茶叶(白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王飞介绍,2017年开始,每到春季采茶季,大竹都会在茶园里举办热闹的“喊山开茶文化节”。“以节会促品牌,极大地提升了大竹白茶的影响力,涌入的游客也让村民吃上‘旅游饭’。”交谈间,王飞的手机弹出一条好消息:在农业农村部最新公布的2023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中,有白茶村的名字。“你看,这说明我们的努力得到认可。在茶园美景中再找出路,大竹白茶这条路走对了。”王飞兴奋地说。找出路,大竹白茶还有更多努力方向。如何打动新客户?茶粉是廖红军为这次浙江之行带去的“秘密武器”。“种茶,也要拼技术。”王飞介绍,在大竹县多方力量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技术力量落地大竹的茶园。茶粉,便是针对年轻消费群体开发的新产品,“春尾茶和夏秋茶都可以用来制作茶粉,同样一片茶园,产值翻倍不成问题。”在白茶基地,还有一块金色牌匾尤为醒目——今年3月挂牌的“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大竹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借助中国农科院等科研院所专家力量的支持,助力大竹白茶“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是大竹对白茶产业实现突破的新期待。新突破背后有强力支持。大竹专门设立白茶产业发展扶持资金,每年投入500万元,重点投向茶园基础设施建设、农资化肥发放、奖励补贴等关键领域。未来5年,大竹将积极打造大竹白茶产业川渝合作特色高效农业带,计划新发展茶园7万余亩,全县白茶种植总面积达15万亩。

  (记者 田程晨 王培哲)9月21日,又一个蓝天碧空,不少成都市民一早就在市内的高处,用相机拍下西岭雪山远景,在朋友圈晒图。幸福不仅在相机里。在成都市内遥望雪山,是我省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好例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四川将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创近20年来最好水平、大气环境质量实现“双下降”“双增加”……近年来,我省毫不动摇守住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刚性底线,毫不动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鲜明导向,一幅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的新时代“蜀川胜概图”正徐徐展开。天更蓝的同时,水也更清更绿蓝天,是生态环境好坏的硬指标之一。我省生态环境部门通过科技赋能,不断提高大气治污的精准度,让“蓝天幸福感”不断提升。2022年,全省大气环境质量实现PM2.5和重度污染天数“双下降”、PM2.5达标城市和达标县(市、区)“双增加”。在一张张城市与雪山遥相辉映的照片背后,数据更具说服力。监测数据显示,全省PM2.5平均浓度31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下降2.5%,重污染天数大幅减少到7天,PM2.5达标城市总数达15个。天更蓝的同时,水也更清更绿。“兴隆湖的水真是太清澈了。”站在四川天府新区兴隆湖湖边,成都市民刘斐不时发出感叹。见微知著,兴隆湖水清岸绿的“秘密”,正是四川在水环境治理上的持续发力。近年来,四川以能酿出美酒的标准保护好上游水质,流域污染防治取得明显成效,成都府河水质连续三年稳定达标,行政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居全国前列,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与资源利用模式获全国通报表扬。去年,203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9.5%、排名跃居全国第2位,创近20年来最好水平。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精心保护,也要“利剑”高悬。去年底至今年初,我省启动第三轮第一批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督察期间受理的群众来电来信举报已办结821件,责令企业整改321家,立案查处118家,曝光典型案例5个并移交省纪委监委追责问责,推动解决了一批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让青山既长“叶子”又长“票子”成功关闭1247家土法造纸作坊,并培育出珍稀紫茶“紫嫣”,这就是乐山市沐川县。2022年,沐川县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这份荣誉,是对沐川县绿色转型发展的肯定,也是四川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的一个生动缩影。在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中,四川探索出新路径。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建成32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8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以下简称“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命名总数居全国第三位、西部地区第一位。以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为抓手,在促进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提升的同时,全省各地重点坚持“五个结合”,促进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和经济优势等,让青山既长“叶子”又长“票子”。巴中市着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生态农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后劲足。凉山西昌市有美丽的邛海、充足的阳光、蓬勃发展的安宁河谷,文化旅游和康养产业逐渐发展为支柱产业。沐川县竹产业资源丰富,当地将生态产品融入居民日常生产生活,形成“原竹—竹浆—竹酒—文化用纸—生活用纸—竹食品—竹旅游”全产业链条……在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中,全省各地因地制宜,探索与绿色产业发展、生态价值转化、乡村全面振兴等相结合的路子,经济绿色转型助推高质量发展。以绿为底,生物多样性画卷徐徐展开 9月15日,广元市“古蜀道徒步游”活动启动仪式,在主会场剑阁县汉阳镇举行。近年来,剑阁县蜀道翠云廊优美的自然风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越来越多人选择的研学之地、旅游之地。翠云廊沿途有古树名木2万余株。为守护好这一抹翠绿,四川按照“一树一档”要求开展全面普查并挂牌保护,逐株定位、标号、登记,采集坐标、树高、冠幅、胸径、树龄等信息,全面实行信息化管理,建立起立体化、智能化监测预警系统,实现底数摸清、动态监测、全方位防范的保护管理体系。今年7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印发《四川科学绿化试点示范省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年)》,推动全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作为全国首批7个科学绿化试点示范省之一,四川将全省划分为5个国土绿化实施区,提出7项具体实施任务,计划打造10个示范项目,并推出一系列支持、保障政策。大熊猫国家公园设立的第一年,四川各保护单位布设在野外的1736台红外相机,拍到724次野生大熊猫影像和超过10万条其他动植物的监测信息。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片区,红外相机在野外连续拍摄了大量珍贵的雪豹野外照片和视频。专家据此判定,至少有26只雪豹生活在这里,雪豹的分布密度居全国首位。今年,全省雪豹分布情况调查和大熊猫小种群摸底工作陆续启动。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保护能力逐渐提升、保护范围逐渐扩大,“神奇生物”在四川的出现频率将继续增加。以绿为底,一幅引人入胜的生物多样性画卷,在天府大地徐徐展开。

  (四川农村日报讯 彭永生 李雅蓉)9月7日,雅安市雨城区陇西河粮油现代农业园区,陇西河碧峰峡景区至上里古镇段沿河两岸,一块接一块的稻田,望不到头。稻田里,郁郁葱葱的稻谷上,挂满沉甸甸的金黄色谷穗,微风拂来,如涛如浪……“再过20来天,这些稻谷就要收割了!”行走在既是田埂又是彩色观光步道的田间道路,碧峰峡镇三益村党总支书记陆波说,在整个园区内,三益村只有270亩稻田,但这里既有水稻新品种试验田,还有绿色高产示范田;既种植有水稻、旱稻,还种植了彩色稻,今后还要配套民宿、餐饮等农旅融合项目,是整个园区的核心。事实上,按照“粮经复合”“农文旅融合”布局打造的万亩陇西河粮油现代农业园区,也是雨城区未来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引擎核心。近年来,雨城区深挖粮食生产新潜能,粮食播面近五年来稳定增长;坚持采取“3+N”模式,持续做优做强茶叶、林竹、生猪等特色优势产业;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5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乡收入差距逐年缩小……2023年全新打造的陇西河粮油现代农业产业带犹如又一个加速器,正开足马力,开始全力推动雨城区粮食生产提质增效、农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发展,进而带动全域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雨城区草坝镇茶农正在采茶。培育新型农业产业助推乡村振兴提质增效近年来围绕“稳播面、提单产、抓示范”总目标,全力建设雨城区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2023年,雨城区全区粮食播种面积15.1663万亩,比上年增加0.2172万亩,同比增长1.5%,夯实了雨城的“粮袋子”,以实际行动有力保障了粮食安全。“陇西河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占地约1万亩,其中一期占地1500亩已经完成,将把稻田单一的农业种植模式,提升为稻—鱼、稻—虾、稻—鳝立体生态的种养结合模式……”雨城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说,园区内将陆续布局粮油示范种植区、特色蔬菜采摘区、智慧大棚区、现代农业展示区、育秧育苗中心、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初加工中心和烘干中心……据介绍,根据保守的估计,整个陇西河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全部建成后,预计年产优质大米53万公斤、高油酸菜籽油6万公斤,年产值达1200万元,净收入达400万元,为雨城粮食产业发展壮大提供有力支撑,带动乡村振兴工作提质增效。“陇西河粮油现代农业园区不仅是一个高品质的粮油生产基地,还将是一个以产业为纽带、旅游为引擎、运营为延伸的乡村振兴特色产业生态圈。”雨城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说,园区今后将融入稻田种植、茶园风光、艺术休闲、研学拓展等要素,串联上里古镇、碧峰峡、红豆相思谷等沿途景区,依托每年300多万的游客量,打造乡村振兴特色产业生态圈,带动全域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我们村现在有556户、2000多个村民,园区建设后村民们除了有固定的年度土地流转收入,也可以在园区内务工或者外出务工增加收入……”陆波说,农业园区建设的过程中,整个陇西河两岸的环境也大变样,除了田块、路网进行了规整,村民的房屋进行了风貌打造,沿线的花草树木也进行了合理搭配,一路行走就像是在田园风光的景区中。“我们村也正在考虑配套一些亲子农耕体验项目,并支持有条件的村民将民房做成民宿,让大家今后还能有餐饮、旅游的收入……”猕猴桃丰收。做强特色农业产业带动乡村群众增收致富9月7日中午,顶着炎炎烈日,草坝镇合江村的茶农们正在合江村为农服务中心旁边的茶园中忙碌地采收着茶叶;附近的茶叶加工厂机器轰鸣,正在对茶叶进行分选和加工;为农服务中心三楼球友会,“绿茶直播间”等4个直播间里,本土培育的网络直播达人,通过抖音、小红书等直播平台,把家乡的有机茶、猕猴桃等特色农业产品推广到全国各地……产业兴旺是撑起乡村振兴的支点。近年来,雨城区持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探索特色农业农产品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开发的有效途径,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立足自身资源禀赋,雨城区持续做强茶叶、林竹、生猪三大特色优势产业,做优冷水鱼、蔬菜、水果等特色农业产业。全区现有30万亩茶园,年产干茶约3.67万吨,茶产业综合收入超 100 亿元;现有林竹34.36万亩,并持续推进“林药、林蔬、林笋、林+加工”等多元发展,林竹产业综合产值达86.1亿元;全区建成国家生猪产能调控基地5家、省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8家,力争到2025年,生猪育肥出栏、精深加工50万头以上。“我们村始终将发展特色产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重要抓手,打造茶叶品牌展销基地,集中展销云台翁、云台碧绿、云台红等‘云台系列’高端茶叶,推广云台山茶叶品牌,提高茶叶产品附加值。”在合江村为农服务中心二楼品牌茶叶展厅中,合江村党总支书记王龙彩说,合江村有 1.2 万亩茶园,始终坚持走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化的茶产业发展路子,整体质量得到了全面提升。同时,利用云台山国家农业公园、塘坝村合江书院、丝茶驿站等教学点,打造寻香、赏雅、探秘3条研学线路,开发茶叶采摘体验、手工制茶体验、“龙行十八式”茶艺教学等8个特色体验,全力促进全村茶叶产业发展、增效,村民增收。通过特色农业产业兴村强镇富农,近年来,雨城区累计创成“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8个、“市级乡村振兴先进镇”4个、“省级百强中心镇”1个、“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荣获“四川省乡村振兴成效显著区”“四川省现代农业(茶叶)产业基地强县”和“四川省林业产业强县”等称号。2022年,雨城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959 元,同比增速7.2%,增速排位全省第7位。(雨城区农业农村局供图)

  (四川农村日报讯 古良驹 刘嘉嘉)广袤田野稻谷黄,又是一年丰收季。   今年以来,青神县抢抓机遇,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推广优质粮食高产品种,严守耕地红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农业科技,奋力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特色示范区,绘就沃野丰收新画卷。粮油科技转化中心内的专家正在工作。青神县委宣传部供图藏粮于地 全力打造“天府良田”夯实粮食安全,需“藏粮于地”,打造“天府良田”。“这是我第一次到这里来承包土地,改造后的高标准农田很适合机械化耕种,可以节省种植成本……”在青神县青竹街道程家嘴村,种粮大户刘玉军今年种了400亩水稻,全部采用机械化插秧。“不仅是播种,植保和收割我们也会采用机械化的方式,非常方便。”刘玉军说。在青神县西龙镇万沟村,种粮大户彭洪银种植了千余亩粮食。“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了水泥路、水渠等农业基础设施,现在种植、收割便利多了。”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如今彭洪银再不用愁农机无法下田的难题。2023年,青神县新建5000亩高标准农田和1.3万亩提质改造项目,并完成2022年50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展望未来,到2024年,青神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将更加完善,高标准农田管护机制更加健全;到2025年,青神县将力争高标准农田占比、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居眉山市前列,全县粮田数字化管理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全县规模种粮综合亩均纯收益大幅提升。藏粮于技 大力推广良种良技良法夯实粮食安全,需要科技赋能,促进粮食稳产、增产。今年,在青神县瑞峰镇,种粮大户李建军种植了430亩新品种水稻。“全部换种了‘泰香优秱珍’,我们算了下产量平均在1450斤/亩,很不错。”李建军说。在青神县西龙镇观金社区,种粮大户程伟通过工厂化育苗、机械化插秧、无人机“飞防”,实现节本增效,种粮种得更省心。“过去,我们每天都要十多个人打药,用上无人机后,只需 2个人一天就可喷洒500余亩地。”今年以来,青神县立足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特色示范区,不断强化科技支撑。放眼全县,青神粮油科技转化中心、农机驿站等拔地而起。在青神粮油科技转化中心内,专家团队正在围绕城乡融合发展、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农村改革、粮油作物栽培及病理、杂草防控等方面展开研究,计划于2024年打造10个国家级田间药效试验基地、2个国家级产业科技示范与培训基地。青神县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成立了“天府粮仓”研究院;建成小麦、油菜200亩品比示范基地,小麦高产栽培展示区、小麦品比高产交易区、油菜展示交易区;引入农业农村部认定的农业试验单位、外来生物防控基地“四川禾本科技有限公司”入驻“天府粮仓”建设核心区,建成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中心,完成玉米大豆转基因实验53个,农药登记实验905个,新农药药效实验147个;结合数字乡村建设项目,启动农业大数据与展示控制中心项目建设,建成1000亩水肥一体化种植基地。农文旅融合 为种粮增收赋予更多可能“ 秧苗青青,微风习习。走在木栈道上,孩子追逐蝴蝶,感觉真的很好……”近一段时间,居住在青神县城的王芳每逢傍晚都会带着孩子来到城边的竹里稻香玩耍。竹里稻香项目位于青竹街道新光村,是青神县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市级示范片核心区和国家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试验区,面积约10平方公里,涉及9个村民小组,以水稻、油菜、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拥有千亩粮油连片示范片1个、千亩粮蔬示范片1个、种粮大户15户。项目以建设高品质农田为抓手,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开发近郊农业休闲旅游的新模式,充分利用当地村落民居资源,挖掘田野与乡村的潜力,将稻田与文旅有机结合,在提升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打造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乡村振兴农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民宿集群示范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除竹里稻香外,青神县还坚持项目化、园区化、融合化、品牌化发展,重点依托投资9亿元的青神县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项目和投资1.5亿元的全国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试验项目,谋划做好“两张清单”项目工作,破解保地提质稳粮难题,重新构建粮食生产经营体系,创新推广粮经统筹模式,建设具有影响力的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特色示范区。截至目前,青神县已初步建成集粮油综合功能厅、智慧农业展厅、农产品电商中心、农产品展示中心和精品民宿、茶社、餐饮为一体的“天台合作社”农旅融合综合体;建成集红色文化、农技培训、民主议事为一体的乡村记忆传习所;建设汉阳粮仓农旅融合综合体,打造10余处集民宿、餐饮、农事体验为一体的农旅融合新业态。纵观全县,目前,青神县以新光村、光辉村为核心的粮油园区“田、水、路、电”等基础设施全面完善。以品比示范、科技成果转化为代表的粮食生产科技示范点位全部建成。以田园乡愁、竹里稻香为代表的农旅融合示范点建成后,将通过农旅融合赋予种粮更多内涵。

  ◎2016年,西昌成功创建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截至目前,西昌已有“两品一标”农产品证书27个,今年还将启动8个农产品的绿色食品申报工作。  ◎目前西昌已有450家企业主体入驻国家追溯平台,附带上市农产品3500吨。(四川农村日报讯 解超平 刘永嘉 余洪)从“吃了吗?”到“吃得健康吗?”当下,食品健康越来越受关注,“绿色”“有机”已成为放心农产品的代名词。老百姓的生活要求从“民以食为天”的基本需求,逐渐转变为“食以安为先”的时代追求。西昌,阳光的代名词。当地葡萄、石榴、蔬菜等农特产品在三农领域颇具盛名。让农特产品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一架马车”,其质量安全监管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关乎消费者吃得放不放心,也成为了当地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阳光玫瑰。一张小证,关乎一条大产业链刘永嘉从2019年进入西昌市农业农村局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的工作,几年时间下来,他对当地农产品质量发生的变化有这几方面感受:“追溯体系更完善、监测能力有提升,‘两品一标’农产品更多了。”有一个情况让他感到欣喜:“现在农户会主动要求贴证,这一个小证,关乎到一条大产业链的发展。”刘永嘉口中的“证”是什么证?据介绍,国家层面有着明确法规,要求企业、合作社等从事农产品流通的大型经营组织执行“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以起到保证食品安全的作用,这是农产品进入百姓餐桌的最后一道质量监管防线。但西昌的农业经营组织非但没有将其视为农产品交易的障碍,反而却对这个证“情有独钟”。“现在,不仅是大型的农产品流通企业、合作社,小农户也会主动要求我们给他贴证,这是对西昌农产品的保护。”刘永嘉说。宋雪琼在西昌经营家庭农场种植了100多亩葡萄,最近她刚刚学会打印承诺达标合格证。“办理很简单,西昌市农业农村局检查了我们的资质后,教会我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注册、办理、录入、打印承诺达标合格证。”宋雪琼介绍,西昌葡萄在市场受欢迎,外地客商采购葡萄对贴了合格证的葡萄更认可。“有了这个合格证,我们的产品品质才有保证,对西昌葡萄产业发展有帮助。”宋雪琼表示。西昌葡萄种植户在田间劳作。多措并举,检测能力大提升2016年,西昌成功创建为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近年来,西昌坚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认真落实监管责任,强化过程监管,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主体尽责、全民共治”的长效工作机制,构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执法”三大体系,形成了“产、管、销、追”四位一体监管模式,在全市基本形成了“监管责任落实、条件保障到位、机制体制完善、执法措施有力”的工作体系,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进一步增强。“设备、人员配置提升都比较大,从前检测不到的数据,例如重金属指标,现在都能实现检测了,监管能力有了很大提升。”刘永嘉表示。不仅如此,西昌还制定印发《西昌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实施方案》,建立了“层层负责、网格到底、责任到人、全面覆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全市已建立乡镇(街道)网格24个、村级网格144个。另外,西昌还大力推广追溯体系。督促西昌市国家级、省级农业专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农业系统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授权主体及重点生产主体等全部入驻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并进行农产品生产经营相关信息录入。截至目前,西昌已有450家主体入驻国家追溯平台,录入交易信息1.36万条、开具食用农产品合格证10.8万张,附带上市农产品3500吨。“我们将夯实基层监管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能力,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老大难’问题,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增加执法频次,对蔬菜、畜禽、禽蛋、水产品中使用禁用、停用药物及农药兽药隐性添加、生猪私屠滥宰等突出问题,持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西昌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西昌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四川农村日报讯 彭永生 任路)9月4日中午,骄阳似火。眉山市彭山区稻药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内,金灿灿的稻田一块连着一块,连绵不绝。公义镇欣荣村的彭山区数智水稻示范基地内,一台台收割机正欢快地在田间奔跑,一幅生动的水稻丰产丰收图跃然眼前。同样的时段,彭山区四川萄满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270余亩葡萄生产基地内,却一片静谧。早在20多天前,这里 100 多万斤阳光玫瑰葡萄就已采摘销售一空。田间地头,“丰”景如画。不同的丰收场景,相同的丰收喜悦,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画卷,在寿乡大地徐徐展开。建园区、兴产业,补短板、夯基础,抓改革、稳增收……寿乡彭山,近年来“金手指”招数频频。通过大力推进特色基地标准化改造、产品加工链条化延伸、市场主体品牌化培育、现代园区融合化发展,彭山已形成特色产业突出球友会、乡村绿色美丽、农民持续增收的“三农”发展新格局,让农业更有干头、农村更有看头、农民更有奔头。数智水稻示范基地。打造农业园区 夯实农业产业基底产业跑得快,要靠园区带。彭山区位于岷江中上游,以平原和丘陵为主,总体水资源丰富,现有水稻种植面积14.5 万亩、年产量达 8.22 万吨。来到彭山区稻药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内的数智水稻示范基地观景平台,放眼远眺,整个园区,田成方、地成块,在这个丰收的季节里,金灿灿的稻谷铺满大地……“数智水稻示范基地示范面积1100亩,是我区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示范区的核心展示区域。我们的目标是,力争打造成都平原以稻药种植、加工为特色的现代农业种业基地、省级GAP中药材产业基地。”彭山区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袁敬勇说,整个稻药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共2.9万亩,已形成“杂交水稻制种+中药材(川泽泻、川芎)+早春蔬菜”的种植模式,变传统的二季种植为三季,产量、经济效益明显,亩产值可达上万元。通过提升种粮综合效益,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从而稳定种粮面积,有效防止耕地“非粮化”。近年来,彭山区着力构建“6+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做大做强粮油、生猪、葡萄、柑橘、猕猴桃、中药材等6大特色产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夯实现代农业种业、现代农业装备、现代农业烘干冷链物流3大先导性产业支撑,培育建设稻药、柑橘、猕猴桃等6个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区。如今,随着一个又一个园区在彭山这片热土上相继成功建设,彭山区全面构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格局,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乡村振兴装上了动力强劲的引擎。工厂化育秧。做强特色产业 走实乡村振兴致富路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先行。近年来,彭山区观音街道果园村把壮大产业、致富群众放在突出位置,以“种中国最好葡萄”为目标,大力培植发展葡萄产业。现种植阳光玫瑰、美人指等 20 余个葡萄品种、面积7500余亩,亩均产值达3.5万元以上,年产值2.6亿元以上、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3万元以上。作为彭山区最大的葡萄产业基地,果园村走出了一条以葡萄产业为引领的致富路。“在发展葡萄产业时,我们始终坚持‘大园区小业主’生产模式。在引进葡萄产业业主方面,村党委始终坚持一般业主30—50亩、企业不超过200亩的原则进行土地流转,有效规避了种植风险,提高种植效益。”袁敬勇说,适度规模种植,通过对水、土、肥的精准数据采集,有利于彭山区葡萄向智慧化、数字化栽种方向走得更远更实。“现在我们在精品葡萄的栽种上,每一串葡萄有多少层,有多少粒,有多少重量,都能进行很好地控制……”彭山区的特色农业产业不是仅仅只有葡萄。该区谢家街道、公义镇、黄丰镇等都有各自的致富“法宝”,产出的猕猴桃、晚熟柑橘、泽泻、川芎等农产品均享誉全国。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也激励着彭山大地新型经营主体日益壮大。目前,彭山区纳入家庭农场名录库管理的家庭农场2667户(含天府新区),各级示范家庭农场669户,其中省级示范场47户、市级示范场216户;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 261个、各级示范社54个,其中国家级示范社5个、省级示范社12个、市级示范社7个;全区现有省级农头企业3家、市级农头企业22家。此外,为持续推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彭山区充分运用数字农业平台,抓好春见、沃柑、不知火等晚熟柑橘品种的展销对接、直播带货;以冷链仓储配送基地项目为牵引,加快发展农产品初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葡萄丰收。建好服务中心 完善农业全产业链条自从进入水稻丰收季,彭山区稻药园区服务中心内的21台烘干机就开足了马力,为园区内的业主和农户提供水稻烘干服务。2019年以来,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球友会、省政府“10+3”产业规划,彭山区集中投入中央财政制种大县项目资金3000万元,并配套区级财政资金1500万元,在制种基地核心区域建设了一个占地30亩的产业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兼具耕种收储销全链条服务……”彭山区种子站站长韩永刚介绍,产业服务中心目前包含农业展示、品牌推广、电子商务,种子检验监测、种子烘干晾晒、种子临时存放、品种示范推广和农机全程社会化服务等功能,“为我区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和稻药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提供产前预测指导、产中过程管理、产后营销等服务,实现对产业的智能化管理、专业化服务和质量安全监控。”“我们这个基地包含生鲜仓储、熟食及盒饭仓储、冷库、物流仓储、中药材仓储,旨在延伸‘农头工尾、粮头食尾’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全力打造成眉同城‘智慧央厨’供给体系。”目前,位于彭山区迎宾大道成乐高速彭山出口处的农副产品冷链仓储配送基地,已完成6幢主体建筑的建设。彭山区正兴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韩丽说,作为彭山区抢抓成德眉资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机遇,围绕水稻、中药材两大优势主导产业延链补链的重要一环,项目的实施可实现“最后一公里”的冷链配送,更可实现“农民增收、政府放心、客户实惠、企业受益”的共赢局面,切实守护群众的“米袋子”“菜篮子”。(彭山区农业农村局供图)

  (四川农村日报讯 蒋明勇 宇君)生猪有序出栏,粮食颗粒归仓,果蔬应季生长……川东大地气温渐凉,但秋风吹不灭的,是“三山两槽”之间,三农发展的热情与迎接丰收的喜悦。近年来,邻水县牢固树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理念,咬定建成全省乡村振兴成效显著县目标,全面打响乡村振兴大会战,持续抓好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和美乡村建设、农业农村综合改革等各项工作,积极为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贡献邻水力量。天华山脐橙园。种粮产业有特色 “冷门”产业“再加热”“我们邻水的‘土地托管+三次分红’运行模式曾被农业农村部作为四川唯一典型案例全国推介。”无论说起多少次,邻水县委农办主任、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赵宏剑都是一脸骄傲。和其他地方一样,邻水乡村也曾经面临青壮年人群向城镇转移,粮食种植劳动力不足的困境。破局点在于“土地托管模式”。这是返乡创业者、盛世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方智勇探索出的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模式。先由村集体公司把整村农田集中起来,然后与合作社签订“全程土地托管”合同。从签订土地托管合同的那一刻起,除田间灌溉水的提灌由村上统一安排专人负责外,农民就只等收获。合作社不仅要对从种到收全程负责,提供全部农资和全程机械化服务,还要负责农作物产量保底。村集体负责村民和合作社之间的利益协调,以及生产过程中的监督、产后的称重等工作,所产生的利润由村民、合作社、村集体三方按照3∶4∶3的比例分成。土地托管模式推行8年多,服务范围涉及邻水及周边4个乡镇14个村。累计为老百姓分红以及村集体分红分别超过200 万元,合作社盈利超过300万元。榜样带动,返回邻水种地的年轻人开始多了起来。同为80后的张文平、张钱波兄弟俩与方智勇有些类似,在外地经营多年的事业后,返回家乡种水稻、仔姜,慢慢发展至有能力给乡亲们提供社会化服务,当起了“田保姆”,为当地粮油生产提供高质量保障、为村里的年轻人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张钱波告诉笔者,随着邻水粮油产业不断创新,吸引了越来越多他们这样的新业主“加盟”。曾经被视为“冷门产业”的种粮,再次在“川东粮仓”“热”了起来。邻水千亩葡萄庄园。经作产业有特色 小果子成就“亿元村”蜀乡之东,邻水县香甜的葡萄季节走进尾声。9月18日,在距离千亩避雨栽培葡萄园不远处的柑子镇缪氏葡萄庄园的鲜果包装车间,柑子镇菜垭村村民王全容大姐熟练地将一串新鲜翠绿的阳光玫瑰葡萄装袋打包。“10年前,我们菜垭村是不种葡萄的。我也没想到我能吃上一个月3000元的‘葡萄饭’。”王全容大姐一边向笔者诉说着葡萄产业发展给这里带来的变化,一边手上动作不断。2013年,四川缪氏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投资2.8亿元建成避雨栽培葡萄园3000亩。葡萄园采用“公司+合作社”的发展模式,以规模化经营取代散户种植。菜垭村以村集体的方式入股,年终按比例分红。缪氏公司雇佣当地村民到公司务工,公司负责给散户提供种苗、技术和销售。技术专家冯泽波介绍,凭借优良品种,加上现代化、精细化管理和绿色生态种植技术,缪氏葡萄很快打响名气,在市场畅销。慢慢地,菜垭村葡萄产业的种植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村民尝到葡萄种植带来的“甜”。10年过去,菜垭村不仅获评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还成为刚刚过去的邻水首届葡萄文化节开幕式举办地。这是当地以特色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切片。秋风四起,天气渐凉。邻水葡萄转眼下市,更负盛名的邻水脐橙已挂上枝头、不断汲取土地养分,等待着登上消费者的餐桌、传唱当地“脐橙之乡”美名。“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统筹推进粮油、生猪、蔬菜等主导产业、脐橙等特色优势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建强农业产业链条,赋能助力乡村振兴!”赵宏剑语气中信心满满。(邻水县农业农村局供图)

  (四川农村日报讯 徐玮 文/图)近年来,绵阳市涪城区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三品”工程引领,持续构建“1+2+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切实推动涪城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了品质、品种和品牌提升,拓宽了农民的增收路,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748元,“农业精、农村美、农民富”变为生动现实。涪城区丰收盛景。夯实基础 粮食绿色生产高质高效眼下,绵阳市涪城区吴家镇的千亩富硒水稻进入成熟期,稻农趁着天气晴好开展秋收作业,田间地头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范善财是石洞河村2组组长,今年他们组共承包了200余亩富硒水稻。看着稻田里的稻谷颗粒归仓,他高兴不已。“我们种植富硒水稻已经两年了,今年收成还不错,亩产预计1400斤以上,总收入40余万元。”范善财表示,与常规水稻相比,富硒水稻产量高、效益好,明年他还要扩大种植面积,让更多人吃上绿色的富硒米。近年来,石洞河村因地制宜,按照“集体经济组织+公司+农户”模式,发展富硒玉米、水稻、小麦等非转基因富硒系列农作物,着力打造富硒优质粮油特色品牌。据介绍,今年石洞河村富硒水稻平均亩产1300斤左右,相比传统水稻一斤价位高出4毛钱,一亩地可增收480余元,经过深加工后,每亩可增值1600余元。石洞河村党委副书记唐明勇说:“我们将大面积推广富硒小麦、油菜,加强对辖区禽、蛋、鱼、肉、蔬菜、水果富硒技术的试种,谋划全域富硒生态农业,打造全域富硒农业示范村。”吴家镇石洞河村的“富硒路”只是涪城区大力开展粮食绿色高质高效行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一个缩影。为夯实农业基础,发展富民产业,近年来,涪城区深耕高品质粮油基地建设,打造现代农业。稻渔综合种养现代农业园区面积 32 平方公里,涉及吴家、杨家、新皂3个镇10个村(社区),园区以水稻、生态鱼虾为主导产业,稻渔面积达7431亩。园区深入实施优质粮油提升工程,进而实现粮食安全生产和园区提质增效,积极推广“宜香2115”、“奥富优287”等优质水稻品种,辐射带动区域内水稻良种覆盖率达100%。瑞丰中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基地位于杨家镇鲜家坝村,种植水稻460亩,年产量可达200余吨,收入可达200万元。整个园区“0”排放、“0”污染、“0”残留,其生产的大米获得有机农产品认证,“原谷鲜米”“油菜籽”获得绿色食品认证,深受市场青睐。截至目前,全区已完成4个高品质粮油基地建设,夏粮实现丰收,秋粮满插满栽,培育水稻、小麦等新品种74个,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普及率达98%以上;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10.21万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5%,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涪城区富硒水稻。因地制宜 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抓住优势特色农产品,培养做大特色产业是助力村民增收致富,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涪城区抓住“涪城蚕茧”“涪城芦笋”等特色农产品,打造品牌影响力,开展“绵品出川”行动等,不仅提升了特色农产品的影响力,还通过做“加法”,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和乡村风貌的升级。位于丰谷镇水塘村的生态循环现代农业园区,出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涪城芦笋。园区建成芦笋标准化基地0.3万亩,单产达3000斤以上,形成西南片区最大的高标准芦笋规模种植示范基地。同时配套建设芦笋现代种植推广中心、芦笋加工厂、芦笋专家大院、芦笋科普教育基地、特色农产品展示大厅以及物联网管理系统。特色产品销往韩国、日本和国内大中城市,供不应求。走进位于丰谷镇字库村杨关大道的经济效益型家庭农场——“80 农庄”,这里的提子(葡萄)惹人喜爱。每年6月中旬至11月上旬陆续成熟上市期间,农庄生产的“夏黑”“秋黑”“温克”“美人指”“克伦森”“火焰无核”“红巴拉多”“阳光玫瑰”“浪漫红颜”等10余种提子(葡萄)色彩缤纷,香气四溢,吸引着众多商人和游客前来采购。该农庄是绵阳首家实施全国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GAP)试点单位,占地面积60余亩,年产量可达50余吨,其生产的“80农庄”提子被认证为绿色食品。据悉,农庄2023年预计收入达100万元,并带动了当地群众发展相关产业,实现致富梦。近年来,围绕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全区集中建设了7个现代农业园区和三大农业主题公园。园区和公园同时打造“农+文+旅”配套活动,为当地群众创造了更多的增收致富路径。截至目前,涪城蚕桑现代农业园区获评省四星级园区;三大农业主题公园累计接待游客156万人次,带动消费7.48亿元。更美好的画卷正在涪城全区铺展开来:近年来,全区着力构建外联内畅的道路交通网络,连院入户硬化道路覆盖率达98%,公交线G通信基站覆盖所有镇村,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 93.21%。同时,通过大力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提质“三年行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整治村容村貌,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农村的人居环境得到了显著提升,美丽宜居乡村成为现实。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宇君金秋九月,大型文旅探访节目《山水间的家》第二季播出第五期“走进四川崇州五星村”。词条“山水间的家四川五星村”登上省内21地新浪微博同城热搜榜。村里,咖啡馆、火锅店、民宿等年轻化消费场景正“落地生根”。炎炎夏日,人气主播董宇辉用“小作文”表达了对“天府之国”的向往和热爱,并带着川内多地农产品走进直播间。200款“蜀乡好物”进入35万观众视野,销售额破1.4亿元。跨越多季,省乡村文化振兴魅力竞演大赛进行到第三年。线上线下两方舞台,将文化能人“请上来”、文化家底“亮出来”、特色文化“秀出来”,川蜀乡村面貌、特色美景、产业发展和风土人情引领热潮……用一句网络流行语“土到极致就是潮”来形容当下四川乡村的热度不为过。当前,蜀乡大地的乡土热潮,正碰撞出让人向往的全新生活方式。乡“约”热血“村BA”激情开赛如果要问,什么才是这个夏天四川乡村最“热血”的回忆,那答案一定是激情开赛的“村BA”。作为全国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的选拔赛,四川省首届和美乡村篮球比赛从成都市崇州市江源街道等10支代表队中决出前两名,代表四川参加全国农民篮球西南大区赛。尽管已经从赛场回到日常工作岗位,凉山州甘洛县苏雄镇代表队的阿木约日回忆起两个月前激烈的赛况,依然心潮澎湃。他是甘洛县公安局的一名辅警。闲暇之余,他一直都担任甘洛县篮球队教练。今年41岁的阿木约日会在周末约上三五兄弟、村里人一起打篮球,且依旧保持着每天6点起床,跑两个小时操的良好作息习惯。他的热情与自律深深影响了他的三个儿子。“村BA”打响,他与18岁的大儿子蒋飞“联袂主演”了同队出征、同台拼球的“上阵父子兵”佳话。“越乡土越热血。希望这样带有群众性和农趣农味的乡村篮球比赛,能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展示新时代农民、乡村风貌。”农业农村厅乡村治理指导处处长司开元表示,明年,将会顺应广大农民朋友的期盼,进一步扩大赛事的规模,“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四川人的‘村BA’。”“农”墨重彩“乡风”变“香饽饽”“我们先来,先给我们讲。”“两车同时进村,且我们人多,理应我们先听。”这段小小的“争执”,发生在9月6日,金沙江畔、川滇交界的村史馆。攀枝花市两公司团建的大巴车一前一后驶入该市仁和区平地镇迤沙拉村。双方人员都想尽快听到村史讲解,引发了这段小插曲。这样的场景,迤沙拉村党总支书记毛建桦见怪不怪。仅从今年8月以来,这个有着“中国俚濮彝族第一寨”美称的遗世村落就接待了包含机关、交通、医疗球友会、社区等各行各业160多个单位的7000多人。让这么多人迫不及待学习的乡风文化到底是什么样的?迤沙拉村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因偏远的地理位置和滞后的基础设施,当了很久的“后进生”。“璞玉琢磨成器”耗时600多年。风霜雨雪,斗转星移,迤沙拉村一步步摘掉省级贫困村“帽子”、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全国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再到今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去年,迤沙拉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23500 元,比 10 年前翻了好几番。再看迤沙拉,远山白云,红墙青瓦,古宅俨然,乡邻入画,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八方来客。奋斗征程为迤沙拉累积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村史馆里,讲解员对先人奋斗故事如数家珍;展示柜中,农耕器具、民族服饰、乐器、族谱等200余件展品也做着无声印证。村民还将迤沙拉精神文化编排成情景演出,给参观者带去“沉浸式”精神文化直观体验。精神“壮骨”,文化“铸魂”,越乡土越迷人。代代彝汉村人凝练出的“乡风”瑰宝,正被越来越多人看见、认可。村货更“潮”触“网”触“电”出圈9月14日,甘孜藏族自治州九龙县乃渠镇七日村村民甘于华早早起床,走进自家兔舍,双手捧出15只达到出栏标准的肉兔装进周转箱,来到收购指定地点。洛桑已经在这里等着了。“按照每斤11元的价格收购,你这15只称出来80斤,这880元你拿好。”洛桑细心填着表格,一边对甘于华说。当天,洛桑收购商品兔3000余只,发放收购款15.5万元。洛桑是拥有百万粉丝的短视频博主。走红后,他开始思考如何带动乡亲们一起创收。投入少、见效快的肉兔养殖产业在洛桑和亲友、团队的努力下,在他的家乡七日村布了局。“乡土村货,原汁原味。”今年夏天,洛桑与妻子甘志玛不仅将村民们的心血做成产品带到网络直播间,还带到了第十九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现场。触“网”触“电”,让七日村首批千只即食手撕兔产品销售一空,卖到天南海北。在洛桑的直播间里,备受全国各地网友追捧的,还有花椒、木耳、菌子、牦牛干巴等山货土货,成为四川乡土好物“借网出圈”、变身“消费潮货”的生动切片。乡村产业“火”起来,乡村文化“活”起来,乡村生活“潮”起来……透过乡村赛场、乡村舞台、乡村直播间,越来越多人看见乡村、认可乡村、向往乡村。丰收希望田野上,川蜀大地正当“潮”。四川乡村新图景,正在这片沃土上徐徐铺展。

  (四川农村日报讯 山峰 文/图)9月17日,抖音账号“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攀枝花市分公司”的直播间火了,主播一人卖掉4500余件芒果,销售额超10万元,账号还荣登抖音带货榜水果榜单第一名。“攀枝花邮政的芒果直播是四川邮政惠农服务的生动缩影,是四川邮政服务乡村振兴的真实写照。”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四川省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陆洪志表示,四川邮政积极发挥“四流合一”(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禀赋优势,解决农村“三难”(融资难、销售难、物流难)痛点,尽最大努力服务乡村振兴。深化农邮合作,农民具体得到了哪些好处?丰收节前夕,笔者前往攀枝花市寻找答案。仁和区邮政分公司中部区域经理李京泽帮助果农装箱。田间地头芒果装箱上邮车,农民放心9月19日,芒果种植户杨迎春高兴地从邮储银行营业厅走出来,一两分钟前,他刚存下10万元,这已经是今年芒果上市以来杨迎春存入的第二笔 10 万元芒果销售款了。杨迎春是攀枝花市仁和区大龙潭乡混撒拉村的芒果种植户,家中40多亩地全部种芒果,自今年6月芒果挂果以来,全家已经卖掉了17万斤。“我还只是我们兵之初合作社的一个成员,合作社理事长普国兵管理着12万亩的芒果树呢。”杨迎春说。在杨迎春的带领下,笔者来到位于混撒拉村的兵之初合作社芒果基地仓储中心看到,几辆大货车将采摘后的芒果送来,村民们熟练地将其卸下,经过筛选后装入3斤、5斤、9斤等不同规格的纸箱中。“从6月到现在已经寄递了 200 万斤了,到今年11月结束的时候,预计要装超过300万斤。”普国兵告诉笔者,之所以敢将规模做得如此之大,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跟邮政合作。“过去我们的合作社成员力量单薄,经常被果贩子压价,货款回款慢甚至收不到。现在好了,邮政收购量大,且资金安全,给大家找一个靠谱的合作方至关重要,才能确保芒果销得好、运得好。”普国兵说。装满芒果的邮车驶出兵之初合作社芒果基地仓储中心。服务下沉区域经理找上门,农民省心找到普国兵这样的优质客户绝非偶然,这还要归功于李京泽。李京泽是攀枝花市仁和区邮政分公司的中部区域经理,其任务就是寻找、筛选农业产业基础好、有致富带头人的乡村,建设村级邮政综合服务便民站,将邮政服务下沉到村一级。说起简单,做起来难。为了在攀枝花市230个行政村里面找到合适的目标,去年年初,像李京泽一样的7个区域经理开始在仁和区、盐边县试点摸索。“那段时间是真的辛苦。”李京泽告诉笔者,有的时候开车一天来回跑200多公里都没有找到一个关键人物;有的时候进村了发现其产业不合适、村干部不了解不重视。“但我一直坚持寻找,直到今年1月9日见到了普国兵,我们迅速在新街村设立了村级邮政综合服务便民站。”李京泽说。有了村级站点,普国兵再也不用出门了,他和合作社成员们能够更加专注于村里芒果树的种植管理。“今年,成员们共同出资铺设了用于芒果树灌溉的水管,前后共覆盖了2万多亩地,芒果增产明显,品质大大提高,这才是我们擅长做的事。至于寄递,就交给了邮政的村级站点和区域经理李京泽,卖一件芒果的总成本直接降低了15%。”坚持探索邮政抖音号爆火,农民开心此外,四川邮政还练出一手直播带货的本领。进入9月,攀枝花邮政的市级抖音直播团队在省公司直播团队的指导下一鸣惊人,从9月4日外出学习,到10日正式开播,再到19日笔者发稿时,抖音号“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攀枝花市分公司”累计销售了1.3 万件芒果,销售额 30 万元,粉丝新增了1万。取得这样的好成绩,还要归功于攀枝花邮政员工、主播夏姣。“我自己就是网购达人,啥都在直播间里买,没想到有一天我也成了一名带货主播。”夏姣告诉笔者,直播的这半个月,是痛并快乐着。通常直播一次要5—6小时,长时间地坐、长时间地说,还要在粉丝面前保持良好状态,让人身心俱疲。为了直播,夏姣定期保护嗓子,睡得也更早了,逐渐掌握了很多直播技巧。“比如抖音直播的规则很多且变化太快,直播时要用语规范,还须保持较快的语速才行,还须及时回答观众问题,做好互动,才能有效增加订单数量。”夏姣说。功夫不负有心人,从7日直播2小时39分钟销售额仅1048元,到10日直播 5 小时 16 分钟销售额2.25万元,再到17日直播间同时在线万元,夏姣一人一天就帮助果农卖掉了4500余件芒果。“17日那天,账号在抖音带货榜水果榜单排名是第一。”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攀枝花市分公司渠道平台部副经理甘爽告诉笔者,直播时团队发现产品的摆放、场景的打造对订单生成至关重要,“比如有一次在小沙坝直播效果不好,我们迅速调整到了大龙潭乡,那里的芒果仓储中心能更好地展示芒果,销售额一下子提升了50%。此外芒果在手机直播画面中的占比也能影响销售,这些都是我们一点点摸索出来的。”甘爽说。“除了攀枝花直播队伍,省分公司‘四川严选’直播团队也为攀枝花芒果项目倾注了大量心血。”四川省分公司市场营销部辜东梅告诉笔者,攀枝花邮政是省分公司“1+N”直播IP矩阵项目孵化的首选地,省级电商直播项目组进驻攀枝花,单场直播最高在线 万元,累计带动各平台销售攀枝花芒果超2100万元。融资解渴贷款送到手心里,农民暖心过去,融资难是攀枝花果农面临的一个问题,想要扩大芒果种植面积,完善相关农业设施,手里没现金可不行。考虑到眼下要给自家100亩芒果树铺设用于灌溉的水管,还想去外省考察一番,仁和区大龙潭彝族乡新街村村民杨学斌打算贷款30万元。“没想到很快就在邮储银行贷到了。”9月19日,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攀枝花市仁和支行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站,杨学斌握住仁和支行农村营业部主任涂洋的手说:“太感谢了,一下子就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杨学斌说。同样,杨迎春也有融资需求,也同样是在家门口,杨迎春就贷到了 40 万元用于农资采购。2023 年 1-8 月,攀枝花市邮政协同邮储银行攀枝花市分行,对攀枝花芒果种植户3138户发放涉农贷款4.9亿元;四川省邮政分公司协同邮储银行四川分行,发放涉农贷款105亿元,结余1036亿元。国企担当稳价销售保收入,政府安心对攀枝花农民而言,芒果是全家收入的重头。2023年,攀枝花市芒果种植面积100余万亩,预计产量60余万吨,较去年提高约20%。“但芒果的平均离地价格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攀枝花市农业农村局市场科科长胡相告诉笔者,针对当前芒果销售价格低的问题,政企合力,市农业农村局和市邮政公司等国有企业组建了“攀果”产业发展联盟,立即开展了稳价销售工作。“这个过程中物流、金融、保险等要素必不可少,比如在物流环节,市邮政公司探索建设‘攀果’寄递物流专线,在成都建立前置仓,通过‘攀枝花本地直发+成都前置仓’的模式,缩短快递物流时限,通过专线万件,件均节约物流成本1.4元,平均运输时限节约24小时以上。”胡相说。“除开展抖音直播外,市邮政公司组织邮政社区团购、邮乐小店零售,打造了多个‘芒果万单’产品,已达成黑龙江、吉林等省和省内多个市州的合作,合同订单上万吨。”胡相表示,通过国企收购带动,民营收购点也纷纷调价收购,稳定了芒果的价格。“在一众国企队伍中,邮政的农味儿最足,最接地气,和农民的感情最好。”攀枝花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伍从银表示,在农邮合作这块,攀枝花邮政推进得很好,邮政在助力攀枝花乡村振兴上彰显出新时代的国企担当。乡村振兴,国之大者。在服务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四川邮政扛起责任,依托邮政资源禀赋,创新打造形成涵盖农业产业全链条的“政府引导+邮政支撑+合作社牵引+农户生产+上下游企业对接”的多方合作助农增收新模式,构建了“农民获利、消费者获益、邮政获客、政府获赞”的邮政惠农良好生态,为巴蜀大地乡村振兴积极贡献邮政力量。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佳 洪瑜春华秋实,岁物丰成。九月的蜀乡,田畴金黄,丰收在望。刚刚过去的一年多里,四川持续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奋力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全省上下协力同心,各地各行各业奋勇担当。宜宾市翠屏区李庄镇安石村。(一)粮食安全,国之大者。回溯去年6月,习来川视察时强调,成都平原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称,要严守耕地红线,保护好这片产粮宝地,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牢记嘱托,踔厉奋发。四川以“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统揽现代化建设全局,乡村振兴被摆在了治蜀兴川的突出位置。去年底,《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行动方案》正式出炉,为新时代四川三农发展,勾勒出时间表、任务书、施工图。“一带、五区、三十集群、千个园区”,一年多来,各地因地制宜、谋定而动、建设正酣。在成都平原,永丰村新增耕地240.75亩,水稻亩产同比增长10%,农文旅融合发展,“良田粮用”已深入人心。在盆地丘陵,三台县正试验示范再生稻“北上”,跳出县域“一亩三分地”,旨在打破我省再生稻常年蓄留面积,实现扩种增收。在盆周山区,苍溪县玩转猕—粮、梨—粮、果—药、果—菜多款“套种”,实现亩均产粮1000斤,综合产值1.2万元。在攀西地区,米易县立足打造高水平的“天府第二粮仓”核心基地。将粮食种进果园、菜地,实现一地多收。在川西北高原牧区,色达县在12个牧区乡镇、102个村发展优质牧草种植,持续推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一年多来,一些变化也让人欣喜。“天府粮仓”公用品牌发布,上新首批100个精品品牌,“川字号”农产品品牌培育迈入新阶段。广安进行农业“大比武”,成都开展“最佳种植能手”挑战赛……比学赶超、淬炼技艺,各地深挖粮食提质增产潜能。省级高位谋划、各地聚力担当。当前,以粮为主、粮经统筹、系统化践行大食物观的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正加速形成,天府良田、天府良种、天府良机……渐成四川农业新名片。“走进天府粮仓”2023中省主流媒体采风团采访兴文小龙虾。(二)今秋,都江堰天马镇南店社区的复耕地上,又见绵延稻海。因为看好种粮前景,43岁的泸州人李勤建在这里种下了人生的第一季粮食。“我种的是超级稻‘品香优秱珍’,在气候和技术加持下,今年虽是复耕首年,亩产水稻也可达到1000斤左右。”和李勤建相比,种粮20余年的眉山好味稻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相德,近一年都奔走在川东北丘区的田间地头。目前,好味稻专合社已在全川种植水稻38万亩,为进一步实现粮食扩种,李相德正埋头探索推广丘区宜机化作业。而对于水稻栽培专家、四川农业大学教授任万军而言,如今更忙了,现场测产验收、推广栽培技术,一顶草帽、满脚泥泞,已成他的“标配”,但以他为代表的农技专家们,正通过自己的实践,不断打通科技助农的“最后一公里”。李勤建、李相德、任万军……在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时代大命题下,他们是扎根田野的生力军,是他们将良种、良法、良机、良制落到实处。面对新机遇、新挑战,省内涉农协会、企业也积极担当、勇于作为。生态绿色发展,是“天府粮仓”的应有之义。目前,四川商品有机肥施用量每年已超过200万吨。立足新阶段,省有机肥协会提出要在技术和设备方面提升改造升级,促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践行大食物观,离不开水产行业积极参与。拥有四川省级黄颡鱼良种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等荣誉的眉山伟继水产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是四川水产繁育界的佼佼者。“希望通过公司的企业行为,规范市场行为,这是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该公司负责人张继业说。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在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开局起步年,从种粮户到专家,从企业到协会,田野间的耕耘者们奋勇担当,力促四川多产粮、产好粮。(三)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是宏大的系统工程,作为省内专业涉农党报,四川农村日报自有担当。“五一”假期刚过,我们走访了眉山市永丰村,由此拉开报社全年大型主题策划报道“天府粮仓与我们的担当·一线日,开篇报道推出,通过4个整版生动地讲述了永丰村保地稳粮、助农增收的田间故事;呈现了东坡区积极打造成都平原“天府粮仓”核心样板区的谋划与举措。而后,以此为蓝本。我们又陆续走访了遂宁市、宜宾市翠屏区、绵阳市三台县、德阳市中江县等地,推出一系列“一线调查”报道,抒写蜀乡各地的“天府粮仓”建设故事。正是有了前期的铺陈,6月8日当天,以“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为主题,我们推出了特别报道。24个版面,油墨新香。记者深入田间地头,通过一线走访,提炼出“一地一策、天府拓粮仓”“百物丰食、天府皆粮仓”等新锐观点。另外,报道还梳理了2022年6月10日以来全省的“三农”大事件,从而点线面结合、完美呈现“天府粮仓”建设的最新进展。此外,今年以来我们深化媒体融合,奋力打造涉农服务综合体,创新策划举办了“四川农资行业高质量发展智库圆桌会暨大型主题报道《稻可道·非常稻》第三季启动仪式”,与省发改委联合主办了“新时代成本调查与粮食安全专题研讨会”,与省农业宣传中心联合承办了“走进天府粮仓”2023中省主流媒体采风活动……当前,四川正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四川农村日报也将积极推进报纸精品化、全媒一体化、服务专业化,在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上,始终担当作为、贡献力量。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敏)秋分之日,和风拂面,希望的田野上,一场农业嘉年华如约而至,我们迎来了又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放眼蜀乡田园,仁寿平畴如织,稻谷金黄;苍溪蔓枝苍翠,猕猴桃甜醉人心;开江鱼米水乡,蟹肥膏红;西昌葡萄晶莹,串串挂满棚……由南至北、由东往西,处处是丰收的喜悦。四川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区之一,肩负着新时代粮食生产主产区的重任。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四川当下正着力构建粮经统筹、农牧并重、种养循环的现代农业体系,全力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2023年启航奋进,夏粮丰收在手,秋粮丰收在望。岁稔年丰之时,全省各地百余场丰收节庆祝活动缤纷呈现。农民群众感恩自然馈赠、展示丰收成果、参与体育健身等趣味活动,游人深度体验民俗人文、观赏秀美田园风光、品鉴乡村传统美食……欢庆丰收的热潮在乡间涌动。这是属于农民的节日,更是凝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动力的重要载体。延续丰收节的热闹与欢腾,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在脚踏实地中铺展。农村要富裕,产业振兴是基石球友会。去年6月8日,习来川视察时强调,成都平原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称,要严守耕地红线,保护好这片产粮宝地,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今年7月,习来川视察时殷殷嘱托,希望四川“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作为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省,四川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实干担当,扎根向下,聚力向上。今年初,省委、省政府出台《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行动方案》,其中的关键在于夯实粮食生产根基,发展乡村富民产业。围绕这一总纲领,良田建设筑基、水利命脉保障、科技增效兴农。良田建设上,我省多措并举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广袤大地上绘就了一幅良田景更美、仓满民更富的希望蓝图。2019年至2022年,全省新建高标准农田1403万亩,累计建成5476万亩,迈上5000万亩台阶、居全国第五。为确保建设质量,今年我省更是率先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规范。水渠灌溉上,我省以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为“牛鼻子”,以水权水价改革为“动力源”,科学谋划四川水网顶层设计,强力推进水网重大工程建设,以稳定可靠的水源保障农业灌溉、保障粮食生产。今年以来,我省新改建提灌站3000座,加快改善灌溉条件。科技兴农上,我省以“川种振兴”为重点,完善种业发展体制机制,现代种业发展成效显现。不仅建立了全国首个省级综合性种质资源中心库,还在品种创新、“当家品种”推广等种业自主创新上取得新进展。同时,在农机农艺、农业技术推广等方面持续发力。综合施策下,今年上半年,全省一产增长4%,高于全国0.3个百分点,增幅在农业大省中排名第三。农民生活更幸福,增收是基点。全省各地创新经营方式,培育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全省层面,聚力构建形成“县乡村”三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今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1%。共同富裕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围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农村生活品质、人居环境持续提升。此外,民主法治、公共服务、精神文化等各方面全面推进。星霜荏苒,居诸不息。伴着丰收的喜悦,怀着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让我们瞄准农村更美、农民更富、农业更强的愿景目标,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迈进!

  (王永利 记者 李锐)声声欢歌,唱出了亿万农民欢庆丰收的喜悦心情;阵阵笑语,诉说着乡野田园物阜民丰的美好风景。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晚会将于9月22日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和农业频道联合播出,时长约95分钟。今年的丰收节晚会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举办,以“庆丰收、促和美”为主题,分为“庆丰收”和“促和美”两大篇章,用“丰收喜报+和美邀请”进行贯穿,唱响庆丰收、促和美、感党恩的主旋律,营造全社会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在“庆丰收”篇章,晚会以喜传丰收捷报的形式,全面展示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丰收景象和背后的故事。在“促和美”篇章,彰显和美乡村诗意宜居新貌,体现新时代农民蓬勃向上精气神。凸显“千万工程谱华章”,彰显“和美乡村幸福长”,反映全国农民喜庆丰收、积极向上、健康快乐的精神面貌。乡村振兴的奔头、现代农业的势头、农村文化的看头、农民群众的盼头都在中国农民丰收节晚会里尽情呈现。晚会的思想性、艺术性、技术呈现全面提升。舞台设计以金色为主色调,用草垛、麦穗、玉米、辣椒等堆叠布置,辅以蒙古包等地方元素,既烘托出丰收的氛围感,又体现了浓郁地方特色。表演上坚持“农民为主角”的原则,用真情实感、原汁原味、质朴真诚的情感打动人。采用虚拟IP“和和”“美美”两位虚拟人,身穿蒙古族服饰,乘坐飞艇和骑着马来到主舞台为观众“报喜”,通过无人机和烟花打造一个仪式环节。同时,节目现场还推介伊金霍洛旗满赖村的驴肉和蔬菜、糜米和荞麦面、羊绒等特色农产品,以及与京东和中粮福临门等平台合作推介沂蒙家香味花生仁油、五常大米、宿迁霸王蟹等特色农产品,推介了内蒙古“暖城”鄂尔多斯、浙江安吉县余村等美丽旅游打卡地。

  (记者 李丽颖 赵艺璇)9月19日,农业农村部在吉林省公主岭市召开全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推进会。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孔明出席会议并讲线年开始,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启动建设了以农产品为单元、产业链为主线、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各个环节紧密衔接、服务国家目标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目前,已涵盖近200种主要农产品。通过财政资金长期稳定的支持,体系突破共性技术、集成关键技术、熟化配套技术,为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和农业现代化步伐提供了有力支撑。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参照国家体系组织模式,立足本地优势产业,陆续启动了省级层面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创新团队。会议指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至今,坚持科研选题来自于产业、科研成果服务于产业,走出了一条符合农业产业特点和科研规律的中国特色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新路子,成为一支重要的国家农业产业战略科技力量。会议强调,面对建设农业强国和农业现代化的新形势新要求,体系要强化使命担当,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聚焦农产品、聚合产业链、聚集科技资源,加快突破产业关键技术,全要素集成综合技术方案,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国家体系和省级体系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的重要科技力量,要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机制优势,形成“全国一盘棋”的科技布局,践行“大食物观”,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协作交流,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再立新功。会议代表观摩了国家和省级玉米产业技术体系成果,考察了玉米“推技术提单产”成果示范基地和科技型企业。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相关司局、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地方农业农村部门及省级产业技术体系代表共180余人参会。

  (袁方绪图/文)近日,遂宁红薯青峰村亚热带丘陵案例授牌暨遂宁红薯丰收节启动仪式在安居区白马镇举行。遂宁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智勇出席仪式。活动现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刘闯代表中国地理协会授牌、颁发证书。四川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遂宁红薯生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案例首席作者谭文芳作案例介绍。启动仪式据悉,“遂宁红薯生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案例”被列为“‘科创中国’优质地理产品生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案例(第13例),在四川属首例。“遂宁红薯生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案例”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市农业农村局、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安居区农业农村局、安居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遂宁市龙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推出。2021年10月,“遂宁红薯”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认证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已经形成独具川中丘区农业耕种的文化品牌,是宝贵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遂宁红薯产业园区建立后,2021年村集体收入年增长10万元。产业园核心区1000余亩,带动安居区白马镇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农户等种植红薯8000余亩,共有5000余户农户加入遂宁红薯种植队伍。遂宁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遂宁将用好用活案例成果,促进乡村振兴和区域高质量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为建设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提供重要支撑,让种植者致富、经营者受益、消费者健康,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升。

  2023中国农民丰收节暨第九届苍溪红心猕猴桃采摘节(歧坪分会场)活动掠影

  (刘怀英 记者 李全民)“今年猕猴桃又丰收啦!”“果型好,味道不错!”9月20日,2023中国农民丰收节暨第九届苍溪红心猕猴桃采摘节(歧坪分会场)活动在歧坪镇举行。满山遍布的果园里,金灿灿的猕猴桃果子一串一串的挂满藤蔓。在苍溪县歧坪镇圣丰生态有机猕猴桃产业园里,200余亩有机红心猕猴桃迎来了丰收,果农们穿梭其间忙着采摘、分拣、打包,丰收的喜悦不言而喻。1998 年,歧坪镇成功试验种植有机猕猴桃,使该镇成为了全国最早建成红心猕猴桃产业园区的乡镇。全镇累计建成猕猴桃园区 4 万余亩,覆盖四蛮寨、旭光等 10 多个村,申报认证天新国家级猕猴桃核心园区 1 个、有机红心猕猴桃 订单基地 237 个、出口基地145 个,培育猕猴桃种植大户 1800 余户,成功创建为“首批全省猕猴桃特色小镇”“全省百强中心镇”。“红心猕猴桃是大自然的深情馈赠,更是我们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值此‘痴猕’季节,我们以果为媒、 以节会友,搭建商旅交流平台、诚邀天下有识 之士、共襄产业发展大计,真诚欢迎各位领导、 广大客商朋友前来考察调研、投资兴业。”采访中,苍溪县歧坪镇党委书记杨文华告诉记者。2022年,苍溪县猕猴桃总面积达到39.5万亩,年产鲜果12.68万吨,年综合产值达到60.66亿元。2023年产量预计同比增长20%以上,综合产值同比增长25%以上。而高端有机红心猕猴桃产业则是苍溪县积极推动猕猴桃产业向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方向的发展,打造红心猕猴桃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苍溪样板”。如今,种植面积约0.5万亩,鲜果产量预计3700吨,综合产值达到3亿元。当天,在开幕式上,现场为歧坪镇“最美有机红心猕猴桃种植园、有机猕猴桃庭院示范种植金奖、猕猴桃网络营销金奖”等进行了颁奖;向猕猴桃种植大户代表颁发了奖补资金;签订了销售协议。同时,还举办了特色民俗文化节目汇演、猕猴桃采摘体验等。

  为切实抓好秸秆禁烧工作,守护好蓝天沃土,自贡市自流井区飞龙峡镇党委强化党建引领,动员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主动深入田间地头,用心、用情助力秸秆禁烧。强化组织领导,健全组织体系。组织村干部、网格员、党员、农田种植承包大户等召开秸秆禁烧工作推进会,对具体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结合镇域实际制定出严格的责任包保制度。采取“1+5+N”工作模式,强化“镇组织、村落实、户联防”禁烧工作格局,把禁烧任务量化,科学分工,层层分解责任,做到人员到位、职责清晰,建立无缝隙、全覆盖的责任体系。强化监管巡查,全面实施管控。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员+”形式,成立5个镇级巡查组和52个村级巡查小组,两级联动实现24小时驻守、巡查。同时,包村干部和值班小组每日到村巡逻,确保监管“全方位”,禁烧“无死角”。自9月以来,共累计出动巡查人员1200余人次、开展巡查20余次,发现和整改问题16个。强化宣传教育,营造浓厚氛围。坚持线上、线下结。

咨询热线:0898-08980898
LINK 友情链接: 九游体育(NineGame Sports
Copyright © 2012-2024 九游体育 版权所有     
ICP备案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