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咨询热线
0898-08980898传真:400-023-4588
球友会耕好现代农业“试验田”
球友会杨凌高级职业农民马新世向记者展示“有机营养枕”:55厘米长、30厘米宽的小枕头,装的是牛羊粪、枯枝落叶、植物秸秆等调配的营养基,成本7元多,实现农业废弃物利用,还能供两茬果蔬生长。再配套水肥一体化滴灌,节水节肥六成以上。
小枕头,大用场。马新世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研发的这项技术,已在西北地区多个市县推广。“西北戈壁荒滩土地瘠薄,研发不受耕种环境限制的农作物生长基,结合当地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等自然资源优势,种出的果蔬产量高、品质好。”马新世说。
习强调:“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新时代十年,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坚持科技创新,服务推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及全国现代农业发展,年科技示范推广面积约1亿亩。
“胸怀‘国之大者’,我们将持续耕好现代农业‘试验田’。”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党工委书记黄思光说。
一是油菜秸秆。头年冬天,陕西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万庄村村民张小阳在果树行间套种油菜,初春花开,吸引游客,4月下旬花落,就地深翻还田。“一花两用,发展了乡村旅游,还培肥了地力。”扒开果树根系覆着的油菜秆,张小阳捧了一把土给记者看:深褐色的土壤,潮湿松软,可见腐熟的小颗粒。
二是地里的土坑。果树行间相隔不远便有一个,里面插着管子,管子里放营养液,等降雨时球友会,水流进管子,带着营养液渗入地下,汇入四周果树根部。“用土坑存蓄雨水,解决黄土高原农业用水难题。”张小阳说。
三是枯枝落叶。镇上利用黄土高原沟道气温低、适合育菇的独特优势,建起食用菌加工厂,专收枯枝落叶制菌棒。张小阳家有16亩果园,他说:“去年卖枯枝落叶,赚了约1000元。”
目前,河庄坪镇已发展油菜套种3万多亩,带动春季乡村旅游超过2万人次,食用菌产业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
为河庄坪镇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的,是位于杨凌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
这里,有老一辈杨凌人的坚守。已故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显谟,为攻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难题,40多岁时举家从江苏南京迁往杨凌,毕生致力于让黄河水变清;90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仑,60多年辛勤跋涉在黄土高原,至今仍指导科研工作……老一辈水保所的杨凌人,常年吃住在野外试验站,向国家献策黄土高原国土整治、建议退耕还林还草,研发推广配套技术,助推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多公里、黄土高原年入黄泥沙量降低约80%。
这里,有新一代杨凌人的传承。这些年,水保所所长冯浩带领团队常年在设于河庄坪镇的试验站开展科研。“综合利用地貌、气候、水土等条件,提升旱地农业效益,开展小流域系统治理。老一辈杨凌人让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绿起来,我们要让它富起来,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冯浩说。
陕西宝鸡市凤翔区柳林镇东吴头村,绿油油的小麦正抽穗扬花。“今年这穗子,明显好过往年。”村党支部书记王仓儒说,去年村里开展高标准农田改造,修道路、建泵站,还给土壤体检。“地里缺哪些元素,杨凌的专家取土化验,指导我们科学施肥。”王仓儒说。
2021年4月,杨凌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创新中心成立,去年在宝鸡凤翔区等10个县区开展19.5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改造,还从全国各地采集11.4万份土壤样品,涵盖60个土类、229个亚类的土壤类型。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我们开展示范建设,同时研究不同地区土壤类型成分、土地退化因素,为全国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科研支撑。”杨凌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创新中心副主任罗林涛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吉万全没想到,老天爷的三次考验,让“西农511”小麦品种脱颖而出。
2015年冬,该品种在某地做区域试验,第二年春天便赶上当地小麦赤霉病流行。许多测试的新品种都蔫了,“西农511”依然长势良好。
此后两年,当地先赶上小麦条锈病流行,后遭遇严重的倒春寒,“西农511”凭借亮眼的表现,2018年通过国家审定,迄今已在全国推广近3000万亩,并被纳入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2023年)》。
杨凌良种,源自杨凌人的长期耕耘。2006年起,为培育“西农511”品种,吉万全历经十几个寒暑,经常待在地头观察小麦长势——蹲下去又站起来,这样的动作一天重复几十次。他笑言:“常能听到膝盖‘嘎嘣嘎嘣’响。”
育种工作苦,吉万全不怕。如今通过设施大棚,室内就能实现种子的全年繁育,他仍坚持到南方地区的试验田,利用当地光热条件开展种质资源加代繁育。他说:“自然条件下长出的种子,产量、性状表现最真实。”
杨凌良种,还得益于协同创新、区校融合机制的有力推动:研究作物抗逆性的专家团队为吉万全团队提供影响小麦生长的病菌,用于检验选育小麦品种的抗病能力;学校打造共享试验平台,组织多学科协同创新;杨凌示范区帮着示范推广,利用在多地的试验站开展品种示范种植。
协同创新,激励跟上。按相关政策,“西农511”小麦品种通过科技成果转让,获得455万元转让费,80%奖励给吉万全团队。
“我们坚持种业优先发展,突出体制机制创新,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探索建立以小麦、玉米、油菜、马铃薯等为代表的生物育种技术体系。”杨凌示范区科技创新局局长赫思远说,近年来示范区审定通过农作物新品种806个,其中小麦良种在黄淮海地区累计推广3亿亩。
2021年初,杨凌示范区成立种业创新中心,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探索政府、科研、市场协同推进种业发展新机制。
当年7月,吉万全团队通过“揭榜挂帅”,成功竞标种业创新中心发布的“优质高产抗病耐旱节水小麦新品种培育”研究项目。单看名称就知道,这个项目不容易做,但吉万全有信心:“项目实施单位有学校、示范区、种业企业,政企研携手,协力攻关。”
记者前往延安市洛川县采访时,塬上漫山遍野的苹果树盛开着粉白色的花。石头镇果农崔卫东带记者参观他家果园:一人多高的果树,都是矮化品种。果树株距很窄,相隔1米便有一棵,行距很宽,足足2米,方便机械化采摘。
矮化品种叫“秦脆”,优点不少:树矮能密植,好管理,节水肥,还高产。“头一年种,第二年就开花结果,加上种得密球友会,产量自然高。”崔卫东说,过去种高大的乔化果树,剪枝采摘要爬梯,果树株距要拉大,产量低,还耗水肥。
“秦脆”研发地——西农大洛川苹果试验站,坐落在几十公里外的凤栖街道芦白村。2012年3月试验站开始建设,洛川县出地,学校出技术,杨凌示范区提供项目课题等支持,开展苹果品种选育、技术示范推广。
2019年8月的一天,听说试验站组织观摩新品种,崔卫东一早就来了。“‘秦脆’酸甜可口,营养丰富……”试验站首席专家马锋旺、副站长邹养军被果农围在中间,人越围越多,他们讲得越发起劲。崔卫东既心动又纠结:“头一年家里果园更替老化品种,5亩地刚种上苹果苗,难不成给拔了?”
两个月后,试验站种的苹果成熟,崔卫东赶来品尝,咬一口“秦脆”,又甜又脆。第二年3月,他当真拔掉头年种下的乔化果树,将5亩果园全部换种“秦脆”。
2020年春,新品种定植,次年便挂果。2022年是栽植第三年,崔卫东的5亩苹果套了2.8万只果袋,卖了18万元,“果型好的装礼盒,一个苹果卖15元!”
好树好果,离不开专家指导。“邹养军教授定期到我的果园转一转。”崔卫东边说边指:水肥一体化滴灌,将一株株果树根部串点成线,果树上方搭起细密的防雹网,他说:“这些节水防灾的好办法,都是专家支的招。”
近年来,一个个苹果试验站从杨凌铺设到黄土高原,培育“秦脆”等新品种10多个,示范推广超过100万亩。通过与高校、企业、当地政府合作,杨凌在全国建成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350个,既推广良种良技,更聚焦培育发展特色主导产业。
“一个试验站,就是一个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前沿基地。”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何玲说,通过试验站示范带动,当地持续做好“土特产”文章,开发乡土资源,突出地域特色,推动产业振兴。
一次驾车去外省指导果农种火龙果,看到果园拉起的“热烈欢迎杨凌专家”横幅以及赶来的乡镇领导,王艳说:“当时自己有些不好意思下车。”
专家称号,王艳其实当得起。她是高级职业农民,还是火龙果种植大户。2008年初,她返乡试种适宜南方地区种植的火龙果,大获成功,并把种苗卖往全国,多数还是西北干旱地区。
走进王艳经营的杨凌青皮她园火龙果示范基地,大棚里一株株果树枝条细长,根茎不粗,耗水少,都是耐旱品种。大棚装上物联网,通过手机操控水肥光热等,便能模拟出南方的温润气候。
“南果北种,看品种,看管理,关键靠科技。”王艳感慨,试种头几年,果树干枯、冻伤、病害,都遭遇过,很多原本可预防。“比如冻伤,提前在风口搭草帘子,做好大棚保温就能大大缓解。”王艳说。
2013年初,王艳报名参加杨凌职业农民培训,到一些田间学校参观,看品种选育、栽培技术,开了眼界,回家后立马照着学。农业部门牵线,还给她介绍了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专家牛永浩。
王艳说,这些年基地培育的火龙果树苗销往10多个省份,推广种植5万多亩,“牛老师常年在我们基地选育品种,都是耐旱型的,很受市场欢迎。”
树苗热卖,还得益于线上销售。直播间设在基地,王艳讲栽培方法,还带着网友“云参观”,看果树长势,用事实说话。说到兴头时,切几个果子,晶莹透亮的果肉,既印证树苗好,还捎带着卖果子。
2019年初,农业部门面向职业农民、种植大户组织电商培训。王艳报名参加,收获不小,“过去,我们带着树苗、果子线下给客户推销,成本高,效率低。如今网上带货,客户更多,去年靠卖树苗、果子,纯收入超过400万元。”
政策好,人努力。2019年初,王艳获评高级职业农民,种植基地也从起初的小规模试种扩大到200亩。大棚扩建后,设施配套、种苗选育,样样花钱。2020年7月,她向银行申请到300万元贷款,“按照支持高级职业农民创业的政策,其中100万元贷款额度免担保、免抵押,这可是真金白银、雪中送炭。”王艳说。
“农业科技,要靠示范带动。我们做优培训、跟踪服务,就地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杨凌示范区现代农业和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杜伟莉说,杨凌持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200多人通过初、中级资格认定,40余人通过高级资格认定。
政策好,示范带动热情高。王艳每年要自驾穿越10多个省份,行程超5000公里,“线上卖树苗,线下教技术,我们每年上门指导新客户,回访老客户,把新技术送到千家万户球友会。”王艳说。
盼了好几个月,等快收获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张正茂心里凉了半截:开春时种下的小麦、油菜、大豆,苗长得不理想,有的甚至没抽穗、没开花。
2017年7月,张正茂收到哈萨克斯坦专家发来的引种试种失败的照片。就在几个月前,他作为学校专家到那里,同对方两所农业大学推进在当地共建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合作。
没过多久,张正茂便飞往哈萨克斯坦,同当地专家分析原因,还到与中亚地区气候、土壤条件等相似的我国西北部分地区调研,筛选适合哈萨克斯坦推广的良种和栽培技术。每到春播秋收,他和同事都要多次往返杨凌与哈萨克斯坦,同合作专家开展试验示范。
几年下来,边试种,边总结,张正茂对示范园能种什么品种、怎么开展田间管理了然于胸:当地日照长,作物生育期短,一些作物要选晚熟品种;小型农机、节水灌溉等要配套……
“我们在示范园试种良种,筛选优质本地品种,还带去国内先进的小型农机具,推广良种良技良法。”张正茂说。
示范推广带来效益。位于哈萨克斯坦北哈州的一处示范园,试验示范小麦良种,带动周边家庭农场种植,增产20%以上。北哈州农场主鲍尔江是受益者之一。过去,他家农场闲置地多,粮食产量低,销路成问题。现在他按杨凌专家的方法试种,地盘活了,产量增了,粮食由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订单收购,收入也提高了。
依托科研示范,西安爱菊集团近年来在位于北哈州的示范园周边150万亩的家庭农场开展订单农业,去年带动当地农产品销售约14万吨球友会。张正茂和同事定期为集团员工、周边农场主开展农技培训,产学研融合,带动当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依托高校、企业,近年来杨凌示范区在“一带一路”沿线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带动当地增产,还增进了人员交流。
这两年,杨凌果蔬种植大户李海平的设施大棚里多了位外国专家。来自巴基斯坦的留学生金乐天,2022年9月博士研究生毕业后一直在西农大从事博士后研究。他常到李海平的大棚取土化验,指导他科学施肥、改良土壤,两人成了好朋友。“去年春节,他就在我家过的。”李海平说。
金乐天这几年走访了杨凌在黄土高原的多个农业试验站,对中国农业科技进步感受更加真切。李海平则获评高级职业农民,还定期参与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组织的线上培训,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技人员、专家、种植户授课,主讲适合在中亚、西亚干旱地区推广的设施大棚管理、节水技术。
2020年10月,贯彻落实习主席重要倡议,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在杨凌揭牌。此后,平均每年开展线余期,张正茂、金乐天、李海平、王艳都曾参与授课。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这些年来杨凌参观的外国专家多了,来西农大深造的留学生多了,‘一带一路’建设让杨凌连通世界球友会,为全球粮食增产贡献力量。”张正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