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898-08980898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九游体育 > 新闻资讯

球友会农业“芯片”绽芳华 中原农谷起高峰

发布时间:2023-11-11 13:20:43

  球友会正阳县花生种植大户黄磊,种植的省农业科学院专家选育的高油酸花生豫花37,今年平均亩产531.06公斤。

  新乡县丰禾农牧合作社成为全国唯一一家为巴奴集团供应笨菠菜的合作社,供应量每年可达500吨。“种子是最重要的因素,我们种的是河南农业大学选育的品种,品种好品质才好。”合作社理事长邵瑞杰说。

  豫谷102、洛谷8号、郑谷22、宛谷198、新谷1号……汝阳县种植大户曹现伟,在省农业科学院、洛阳市农林科学院专家的指导下,今年种植的18个谷子品种,全部是抗除草剂品种,目的就是省去传统谷子生产中的间苗、定苗环节,极大降低劳动强度,更有利于规模化生产。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得益于种业创新发展,河南大地从南到北,广袤田野正释放着巨大的发展生产潜力,高质量沃田里传来的阵阵欢笑,是最好的见证。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党中央高度重视种业发展,2021年启动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同年5月习在河南考察时强调,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从培育好种子做起,加强良种技术攻关,靠中国种子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河南省委、省政府牢记领袖嘱托,把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作为‘十大战略’之首,以前瞻30年的眼光作出建设中原农谷的战略决策,奋力打造以种业为核心的国家级、国际化农业创新高地,重点建设‘四大中心、两个示范区’。”11月3日,在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首届中原农谷国际种业峰会新闻发布会上,河南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孙巍峰介绍了河南种业强省和中原农谷建设情况。

  “四大中心”就是国家种业科技创新中心球友会、现代粮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农业对外合作交流中心。“两个示范区”就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智慧(数字)农业示范区。

  通过一年多的努力,中原农谷建设“四梁八柱”初步构建,形成了“1+1+1+2+N”政策体系和“管委会+公司+专家咨询委员会”运作模式,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原研究中心、神农种业实验室等53家省级以上科研创新平台,74家种业企业已入驻中原农谷,交通、教育、医疗、文体等公共设施正在加快完善。河南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4.9%,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7%,小麦、花生育种水平国际领先、供种能力全国第一,玉米、芝麻、西甜瓜、辣椒等新品种选育水平全国领先……河南,在种业振兴中展现了新担当新作为。

  11月9日至11日,河南省政府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将以“一粒种子促振兴,中原农谷起高峰”为主题,在郑州联合举办首届中原农谷国际种业峰会,这既是贯彻落实领袖嘱托、加快推进种业振兴的具体行动,也是加快建设现代种业强省、把中原农谷打造成农业对外合作交流中心、建设国际科研创新合作平台的关键举措球友会。

  “我们期待出席盛会的各位院士、专家、企业家和社会各界朋友能深化交流合作,多为河南现代种业强省建设建言献策,共同推动种业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引育取得更多成果。”孙巍峰在发布会上说。

  河南是农业大省、种业大省。习每次到河南考察,必看“三农”、必讲“三农”。河南牢记殷殷嘱托,自觉站在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把打造种业“国之重器”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在干上。

  坚持高位谋划推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种业振兴工作,省委常委会会议、省政府常务会议、省委深改委会议暨财经委会议多次专题研究、部署推动。省委书记楼阳生亲力亲为、一线次调研种业发展,研究谋划建设中原农谷、神农种业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集中力量、集中资源深入推进种业强省建设,全力落实习“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重大要求。省长王凯深入科研院所调研种源“卡脖子”问题,主持召开现场会强力推进中原农谷建设。立足近十年,前瞻三十年,省委、省政府研究出台《关于加快建设现代种业强省的若干意见》,对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进行全面安排部署,明确了种业强省建设的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建立考核机制,把种业振兴工作纳入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

  坚持创新第一动力。实施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把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作为“首位战略”,成立省科创委,重建重振省科学院,聚焦新型研发机构定位,设立基础学部、产业学部、未来学部,创新实施“以实验室办院、以研究所办院、以产业研究院办院”模式并赋予其独立法人资格,赋予首席科学家决定性的技术路线平方公里内,推进创新链系统性布局。实施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加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引育并举汇聚一流创新人才,创新发展已成为现代化河南建设的主旋律、最强音。2021年以来,河南全职引进“两院院士”、海外发达国家院士等顶尖人才11名,领军人才148名,海内外博士7560名。全力打造中原农谷,聚焦国家种业、粮食安全重大需求,研究制定《关于加快中原农谷建设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高地的意见》和《“中原农谷”建设方案》等文件,创新管理运营机制,加速集聚机构、平台、人才等高端创新资源,努力打造国家级、国际化农业科技和种业创新高地。重塑重构省实验室体系,面向市场、聚焦产业,整合省内创新资源,新组建神农种业实验室、龙湖现代免疫实验室、中原食品实验室等多家实验室,支持河南农业大学创建“双一流”。做优做强省农业科学院,增加1000个科研编制,支持省农业科学院构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推广服务体系,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种业科技创新高地和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坚持政策引领。在资金保障上,河南每年从省科技创新资金中列出不少于20亿元用于种业研发,重点支持种业创新,2022年投入种业财政支持资金4亿多元。在金融支持上,设立河南现代种业发展基金,首批5亿元资金已到位,总规模将达到30亿元,引导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加大投资力度。在保险政策上球友会,引导保险机构加大对种业支持力度,逐步发展小麦、玉米等品种制种政策保险。在人才政策上,对急需领军人才,突破职务和编制等身份限制予以聘任,优势种业企业法定代表人和育种核心人员可以直接申报正高级职称。

  “我们可以通过提升种子质量、抗病性,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可以通过检测,筛选培育良种。”神农种业实验室有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了这一种业科研机构的神秘功能。

  神农种业实验室于2021年9月23日正式揭牌运行,是河南省政府批准建设的首批省实验室,致力于解决生物育种领域的“卡脖子”问题,也是我省科技助力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大举措。

  据了解,神农种业实验室的目标定位,是着力突破世界前沿重点科学问题,引领我国种业发展,保证国家种业安全自主可控,提升我国种业国际竞争力。

  猪粮安天下,种安则粮安。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生猪等种源安全是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

  “我们要用好科技这一利器,聚焦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高地,全力推进中原农谷建设,高质量推动河南种业振兴,努力让中国碗盛上更多‘河南粮’。”孙巍峰说。

  聚焦“三年打基础”,我省深入实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种业创新平台建设、种业创新攻关、种业企业扶优、良种繁育能力提升、种业市场净化等六大行动,扎实推进种业高质量发展,在种业创新上取得显著成效。

  重点领域育制种能力走在全国前列。河南用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10的粮食、1/4的小麦,不仅解决了自身1亿人的吃饭问题,每年还调出原粮及其制成品600亿斤左右。2022年河南粮食总产量1357.8亿斤,比上年增产49亿斤、占全国增产量的2/3,连续6年保持在1300亿斤以上。今年小麦种植面积继续稳定在8500万亩以上。这其中,种业创新发展是稳粮增产最核心的驱动力和保障。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4.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5个百分点,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7%。小麦、花生育种水平国际领先、供种能力全国第一,玉米、芝麻、西甜瓜、辣椒等新品种选育水平全国领先,种猪供应能力居全国首位,肉牛冻精生产能力约占全国1/3、居全国第一位。

  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扎实推进。河南坚持把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作为推动种业振兴的首要任务。在种质资源普查收集上,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工作,新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7564份,超额完成10%,居全国第一位。连续三年评审发布河南省年度种质资源普查重大成果30个,其中,濮阳莛子麦、新乡龙水梯老黄玉米分别入选2021、2022年度国家种质资源普查重大成果。新发现豫西黑猪、项城猪、舞钢鹁鸽等地方畜禽种质资源。在资源保护体系建设上,建设了设施装备国内一流的河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中心,正在推进省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和水产种质资源库建设,认定省级保护单位48家,保存遗传资源近60万份、数量居全国前列。在种质资源创新上,在全球率先绘制黑麦基因组精细物理图谱,克隆出小麦、玉米、水稻等优异基因126个,成功研发中国地方鸡基因组系列专用芯片“神农1号”。创制了玉米昌7-2、玉米郑58、花生远杂9102等优异骨干亲本,利用小麦周8425B培育国审、省审小麦品种700多个,其矮秆大穗、抗病骨干种质创制和应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种业创新平台加速建设。我省推动“农科教”“育繁推”资源向中原农谷集聚,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原研究中心等30家省级以上科研平台已入驻。加快建设神农种业实验室,已实施首批“一流课题”5项,汇聚21家单位、25支团队、238名科研人员开展联合攻关。完善提升国际小麦玉米研究中心等9个平台,国家小麦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正在落地,河南种业平台建设进入快车道。

  种业创新攻关提速提质。河南加快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建设,采用“双跨单聘”方式,引进6个由院士和中原学者牵头育种创新团队,财政支持5000万元开展生物育种重点研发课题,财政支持2300万元推进南繁创新基地水平提升。推进种业基础性前沿性研究,财政投入1亿元,支持神农种业实验室开展“当家品种”基础攻关研究。实施农业良种联合攻关,投入财政资金7100万元,在全国率先实施以28家企业为主体、81个育种创新团队参与的省级农业良种联合攻关。启动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采取“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组织实施共性关键核心技术和10项核心种源攻关。2021年全国种植面积前10名的小麦、玉米、花生品种,我省品种分别占5个。2021年我省通过国审小麦新品种118个,占国审数量的18.4%、位居全国第一;培育了黄淮肉羊新品种,豫农黑猪等3个畜禽新品种今年申报国家审定,预计“十四五”期间畜禽新品种培育数量有望超过之前总和。

  种企扶优取得显著进展。我省新组建省种业集团,打造河南种业“航母”,推动11家种企进入国家阵型企业行列,农作物和畜禽阵型企业总数居全国第4位。培育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种业企业13个、省级92个,省级以上“专精特新”种业企业26个。举办全省种业企业扶优暨银企对接会,现场签约1.73亿元。推动种企上市融资,秋乐种业2022年12月在北交所成功上市,实现河南种业上市企业零的突破,是十年来全国首个上市的农作物种业企业。

  种业基地建设水平整体提升。我省目前已建设国家级、省级农业(种业)产业园14个,创建国家级制种大县和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16个,正在启动省级基地建设。启动河南省畜禽遗传改良计划,遴选首批8个省级畜禽核心育种场。修订完善省级种子储备管理办法和应急预案,增加种子储备数量,优化品种结构。全省农作物制种面积保持在510万亩以上,年产种约46亿斤,其中冬小麦供种能力38亿斤,约占全国的38%,10亿斤销往省外;花生供种能力2.8亿斤,约占全国的1/3。

  种业市场环境持续优化。2022年修订完善我省玉米、水稻新品种审定标准,从源头上提高供种质量。严格品种退出机制,2022年撤销审定品种220个。开展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实行有奖举报,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套牌侵权等违法行为。组织开展市场专项检查和种子质量抽检,近三年全省检查门店61217个,抽检样品6454个,查处案件835件球友会,劣种子问题基本解决,假种子问题得到有效遏制。

  11月初,新乡市平原示范区师寨乡高标准农田,道路笔直,田野辽阔,通过中原农谷农田智慧控制系统实现了科技化、智能化管理,刚露头的麦苗生机勃勃。

  做强种业“芯片”,赋能中原沃野。河南种业发展“立足河南,服务全国,面向世界”,正努力打造国际种业科技创新高地,为全国种业振兴大局贡献更多河南力量。

  11月3日,河南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首届中原农谷国际种业峰会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重大任务局副局长柴秀娟在接受记者提问时表示,中国农业科学院将从四个方面全力支持河南农业强省和中原农谷建设。

  一是合力开展农业农村现代化战略研究与规划。双方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粮食安全、乡村振兴、城乡共同富裕、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等重大战略问题,共同组织相关专家,不定期开展政策研讨和咨询活动。组织战略规划专家积极参与河南省农业产业政策研究及农业科技规划、乡村振兴规划等战略研究,为河南中原农业科技硅谷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二是共同加强种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建共享、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一方面中国农业科学院支持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和神农种业实验室建设,另一方面加强与河南省共同建设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原研究中心。聚焦河南粮食生产高水平创新、高质量发展的科技需求,开展前沿理论研究与高新技术创新,重点在高产优质小麦、高产玉米、高端果蔬、中药材等方面开展科技创新,在学术交流、团队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强化协同创新和共建共享,共同将中心和实验室打造成我国种业领域重要的战略科技力量。

  三是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项目合作交流。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合作,对中国农业科学院在豫的郑州果树研究所、棉花研究所、农田灌溉研究所以及新乡综合试验基地,在学科团队建设、平台基地建设、人才引进培养、联合申报重大项目、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与河南省政府共同给予重点支持。同时,进一步加强人才交流与合作,推荐优秀科技和管理干部到河南省相关地区挂职,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帮助解决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

  四是不断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围绕河南乡村振兴和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科技需求,强化成果孵化、示范推广,积极推动中国农业科学院优先向河南省转移转化农业科技成果,探索构建具有中原农业区域特色的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紧密结合河南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等,充分发挥双方优势,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率先打造乡村振兴、“三产融合”农业科技现代化样板。

  9月14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原研究中心在中原农谷正式揭牌。该中心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与河南省在中原农谷联合布局的农业科技重要的区域创新中心,是履行农业科技种业创新的国家队,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支撑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上肩负有重要的职责使命。首届中原农谷国际种业峰会由河南省政府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联合举办。

  11月3日,中原研究中心主任顿宝庆在首届中原农谷国际种业峰会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中原研究中心在科技支撑中原农谷与河南农业强省建设方面做出的努力和成果。

  顿宝庆表示,中原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全力聚焦粮食安全“国之大者”,积极发挥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能力、人才团队、科技成果以及科研平台等优势,统筹中国农业科学院在豫科技资源,围绕破解农业及产业链“卡脖子”问题,聚焦中原地区重要农作物种业科学、绿色高效生产、农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等重大需求,与政府部门、科教单位、生产经营组织等开展全方位协同创新,通过集聚科技创新资源,强化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展原创性科学研究和集成性技术创新,搭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与科技成果应用推广体系联合协作平台,打造区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高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球友会,高水平科技支撑中原农谷和河南农业强省建设。

  据了解,截至目前,中原研究中心已揭牌入驻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布局建设有全国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已遴选了12支科研团队入驻开展种业科学、智慧农业、农业资源保护利用、农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等关键核心技术研究,重点从粮食单产提升、乡村振兴、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物安全三个领域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今年已在部分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积极推广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中心团队玉米密植滴灌增产增效生产技术被纳入了河南省2023年主推技术,可使玉米亩均增产100公斤~150公斤。今年在河南多地举行了多次课堂与田间技术培训,并于9月13日在漯河承办了“黄淮海夏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现场观摩交流会,助推技术落地,加快在黄淮海主产区的推广应用。

  二是加强小麦突破性种质创制与新品种选育推广应用。利用冰草与小麦远源杂交创制的小麦新品系普冰资300,较对照增产15%以上,参加国家黄淮南片区域试验,已完成了技术转让。优质强筋高产品种中麦578万亩连片规模化种植平均亩产超过650公斤,实现订单收购50万吨,被纳入河南省地方政府优质麦推广项目。

  三是加大杂粮果蔬选育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杂粮团队选育出的中谷19、中谷25等进行高产创建并示范推广5万亩,支撑洛阳“伊川小米”品牌化建设,推动区域谷子产业高效发展。设施果树智能管控团队为地方果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支撑。

  针对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和重点,顿宝庆表示,中心将加快提升平台支撑能力,积极推进“果蔬园艺作物种质创新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农药与生物技术产品检验检测研发平台”两个平台建设。抓好人才引育,落实中国农业科学院与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在豫高校的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培养博士后和研究生等人才。持续抓好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工作,针对河南农业产业发展现状,科研团队全面开展科技创新工作,服务河南农业产业发展。特别是落实好河南省农业农村厅、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科所、中原研究中心三方签订的《河南省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推广合作协议》,科技支撑粮食稳产保供。

  11月3日,在首届中原农谷国际种业峰会新闻发布会上,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卫文星介绍说,2018年9月,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建设,2021年9月,河南省委决定在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的基础上组建神农种业实验室。这两大平台是河南省委、省政府高位谋划、全力推动建设的种业创新平台,致力于打造种业创新高地。

  “2022年10月入驻中原农谷后,我们始终坚持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在平台建设、团队组建、科技创新和对外合作与公共服务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对中原农谷种业创新体系建设起到了引领作用。”卫文星说。

  一是建设了国际一流的种业创新平台。4150亩高标准试验田和首期7.5万平方米的科研、保障设施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整合22个国家及省部级平台的科研设施,构建了涵盖种业全链条、以模块化和流程化为特征的专业技术平台,建成了国内领先的农作物分子标记选择、单倍体育种、转基因与基因编辑、感官评价与品质分析等公共研发平台。完成了库容达50万份的“河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中心”库体建设。

  二是集聚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团队。坚持“聚焦国家战略、突出中原优势特色”的思路,启动了小麦、玉米、花生等7个研究领域,聘任了包括3名院士在内的8名知名专家为领域首席科学家,组建了8支固定研发团队,现有固定研究人员150人。同时,通过神农种业实验室“一流课题”实施,汇聚省内外21家单位、25支团队的238名科研人员开展联合攻关。

  三是关键技术研发和品种创新取得新进展。在农作物重要性状形成机制解析、基因编辑、育种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原创性成果。“花生脂肪含量遗传解析及高油新品种选育与应用”获2022年河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利用单碱基编辑技术,在全球首创了抗苯磺隆除草剂的花生新种质;发现并克隆了调控芝麻节间长度的短节基因,获国际发明专利授权,利用基因编辑技术,获得短节间矮化基因编辑芝麻;玉米抗茎腐病免疫调控网络方面进展显著,在全球首次绘制了植物根应答病原菌浸染的高分辨率细胞图谱。品种选育方面,已有37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审定。近三年,育成品种累计推广1.5亿亩,部分品种已成为当前我省和黄淮海区域的主导品种,其中,小麦品种郑麦1860、郑麦379,花生品种豫花37,大豆品种郑1307,芝麻品种豫芝NS610等5个品种入选2023年农业农村部主导品种。

  四是有序开展了对外科技合作与公共科技服务。自中心组建以来,始终坚持合作共赢的原则,持续推动中心面向省内外开放共享。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中科院遗传发育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开展了实质性科技合作。同时,还建立了平台共享机制,积极为其他机构提供科技服务,目前,中心已经为河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中国水稻研究所等28家机构提供了一系列高质量技术服务。占地795亩的南繁工作站,每年为全国30多家科研机构提供南繁服务。

  就下一步如何推动平台的开放共享和对外合作,卫文星介绍,一是科研团队入驻。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生物育种中心若干意见的政策,相关团队可以在保留原单位编制、待遇的基础上,按照“双跨单聘,两权分处”的方式进入中心工作,接受中心的管理,按照相关岗位聘任,享受中心待遇。二是平台开放共享。发挥国家级平台的开放功能,面向省内外开放种质资源库、表型鉴定平台、各类仪器设备和科研设施。同时利用中心技术平台,为社会研发机构提供从基因到表型的技术服务。三是组建创新联合体。以特定物种为单元,由中心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联合开展育种研发工作,育成品种在中心平台统一转化,所得收益由中心与参与单位约定分享。(记者 李晓辉 董豪杰 吴向辉)

咨询热线:0898-08980898
LINK 友情链接: 九游体育(NineGame Sports
Copyright © 2012-2024 九游体育 版权所有     
ICP备案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