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898-08980898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九游体育 > 新闻资讯

球友会共建粮食丰收带 携手繁荣致富路——“一带一路”农业合作10年进阶之路

发布时间:2023-12-29 19:16:10

  球友会今年5月,国家主席习在陕西省西安市主持首届中国-中亚峰会。峰会结束后,习主席和中亚五国元首共同种下六棵石榴树。

  源自西域、在长安扎根的石榴树,是中国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农业交往源远流长的生动写照。

  曾经,西域的石榴、葡萄、胡麻等作物沿着古丝绸之路东入中国;如今,越来越多“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农产品越岭跨洋,端上中国千家万户的餐桌。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中国持续扩大农业对外开放,与共建国家走出一条繁荣致富的进阶之路。

  在西安爱菊健康生活体验馆的BiángBiáng面摊位前,一群美食爱好者正在观摩这道陕西美食的制作过程。和面、醒面、扯面、煮面、捞面,随着热油泼到面条上激起的香气四溢,一碗BiángBiáng面就出锅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碗美食的原材料来源于3000公里外的哈萨克斯坦。

  2023年1月13日,消费者在位于西安国际港务区的爱菊健康生活体验馆挑选哈萨克斯坦面粉产品。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2015年,瞄准“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难得机遇,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前往哈萨克斯坦考察,与当地农场主一起合作种植小麦。他们将国内成熟的“订单农业”模式复制到哈萨克斯坦,实现了合作共赢。2015年,当地小麦亩产只有70公斤至100公斤,现在他们合作区域内的小麦平均亩产已提高20%。中哈农商互联的粮食跨国供应链日趋完善。

  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董事长贾合义说:“我们的农业合作尊重所在国家法规,是和当地人民一起携手种地球友会,通过更新技术、精耕细作,持续提高粮食产量,共同端牢粮食‘饭碗’。”

  近年来,中资企业立足共建国家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开展农产品贸易和投资合作,不断带动共建国家融入世界市场体系。《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显示,中国与近90个共建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100余份农渔业合作文件,与共建国家农产品贸易额达1394亿美元球友会。

  “发展中国家仍面临粮食安全问题,贫困和饥饿问题远未解决,开展双多边农产品贸易与投资,对各参与方保障粮食安全、生计安全都有重要意义。”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马莉莉说。

  从投建中亚粮食仓储与物流设施,到延伸东南亚稻米、橡胶和水果产业链条;从扩大非洲菠萝、花生、棉花进口准入,到促进拉美国家咖啡、糖业走向全球市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国与共建国家在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上不断深化合作、推陈出新。

  2023年7月28日,贵阳国际陆港首次开行的直达中亚班列停靠在贵阳都拉营站。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高产的种子、实用的技术、畅通的销路,与中国专家和企业的合作,让哈萨克斯坦农场主拉希姆扎诺夫再无“种粮难、卖粮难”的忧虑,他还顺势将种植面积从600多公顷扩大至2万公顷。

  扩产增收背后的中国方案,寄托了亿万民众的共同愿望,也见证着“一带一路”农业合作潜力的不断释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张正茂的办公室里,悬挂着中亚五国的地图。地图上手写的一处处注释,记录下这位年过六旬的农业专家多年奔波于“一带一路”播撒种子的故事。

  “牵头在哈萨克斯坦建设中哈农业科技示范园,对当地民众意义深远。”张正茂说,“尽管当地土壤肥沃,但是小麦的抗病性和抗倒伏性‘先天不足’,导致单位产量一直上不去,而我国的小麦农艺性状优良,恰好可以弥补这一劣势。”

  加强农业科技交流共享是“一带一路”国际农业合作的重要内容,中国始终关注同共建国家分享农业发展经验,共享农业实用技术。

  2021年3月17日,来自巴基斯坦的留学生(右)在陕西杨凌锦田农业专业合作社向当地职业农民了解水肥一体化灌溉设备。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2016年以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陆续在哈萨克斯坦等国家设立多个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开展作物育种、节水灌溉、土壤改良等技术合作,来自中国的“希望之种”正在落地生根,惠及当地民众。

  “在乌兹别克斯坦,我们立足园区光照充足的特点,研发推广了太阳能喷灌机、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设备等,一改过去大水漫灌的耕作方式,推动当地棉花产量提高50%、节水50%、投资减少4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朱德兰说。

  分享农业新技术,共创粮食丰收带。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已向7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出2000多名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推广示范菌草、杂交水稻等1500多项农业技术,帮助亚洲、非洲、南太平洋、拉美和加勒比等地区推进乡村减贫,促进共建国家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中国在非洲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非洲联盟驻华代表处常驻代表拉赫曼塔拉·奥斯曼说,中国的技术优势和政策专长为非洲国家提供了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的经验,在助力非洲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带动农民“轻装上阵”、增收致富。

  2023年11月14日,参加中非农业合作论坛的嘉宾在海南省三亚市吉阳区大茅村的农业科创中心参观。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 摄

  在丝路商贸往来的漫长岁月中,农业技术相互交融,亚欧非农业文明得以持续传扬。

  在浙江丽水生活多年,乌干达知名主播罗丝的普通话说得流利,还擅长烹饪中国菜球友会。今年夏天,一回到非洲探亲,她就把自己在中国学会的饺子包给家人品尝。调馅、擀皮,她一边熟练地使用筷子,一边给家人讲解包饺子的要领球友会。一餐热气腾腾的中国美食,让许久未见的一家人其乐融融。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如今,来自埃塞俄比亚的咖啡、智利的牛油果、哥伦比亚的藜麦,正在加速与中国本土咖啡、酸奶与轻食品牌相融,成为中国消费新蓝海。

  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咖啡行业市场规模预计于2025年超过1万亿元。除了东部地区外,中西部地区咖啡厅数量也在直线上升。陕西的“冰峰美式”、山西的“煤球拿铁”、成都的醪糟咖啡等,它们将地方的特色符号与异域口味相结合,走上消费者的餐桌。

  2022年7月5日,咖啡师沈洪义在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蔡家坡艺术村长之家为顾客制作咖啡。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中国举办的涉农展会中寻找合作机遇。

  今年9月,在第30届中国杨凌农高会现场球友会,埃及知名茶叶品牌塞克姆的负责人·伊兰瓦尔表示,随着中埃农产品合作步入快车道,他们也加速与中国经销商推销对接本国明星产品,“中国市场对于我们而言非常重要,中国农业对外开放的政策与态度也给予我们新的机遇”。

  与此同时,筷子、粽子、饺子等中国饮食中的代表文化元素,随着“一带一路”农业交往被更多国外消费者接受:

  被誉为“中国汉堡包”的陕西潼关肉夹馍,不仅“一份食材供全国”,还销往海外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2022年9月28日,在潼关县盛潼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生产加工车间,工作人员在生产线上分装肉夹馍饼。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福建南平黄坑镇,中国油漆竹筷最早的生产地之一,每年生产竹筷约5亿双,超过30%出口海外……

  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院长卢山冰说,“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农业人口众多,农业市场广阔,农业GDP占比高,农业发展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推进农业高水平对外开放,正成为各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咨询热线:0898-08980898
LINK 友情链接: 九游体育(NineGame Sports
Copyright © 2012-2024 九游体育 版权所有     
ICP备案编号: